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學思踐悟】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鄉村要振興,文化必先行。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繁榮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深化鄉村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把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傳承和保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格局,繪就美好鄉村新畫卷。
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鄉村文化振興既需要守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應促進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弘揚傳統農耕文化的優秀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促進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推動鄉村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應立足地方資源特色進行統籌規劃,整合鄉村傳統文化資源、非遺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等。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加大對傳統村落、文物古跡、農業文化遺產等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強化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多種形態的鄉村文化,立足當地文化資源優勢,以鄉村特色文化保護為基礎,對傳統技藝、鄉風民俗等進行創新性傳承,使鄉村文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拓展鄉村文化空間,優化組合文化要素、文化內容、文化形式和文化功能,實現鄉土文化資源價值轉化。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加強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
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運用鄉村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帶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強化文化賦能,圍繞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目標,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發揮文化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動現代生產要素和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有機結合,拓展鄉村文化產業鏈,激活產業生態,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多重功能,探索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路徑。
保護鄉村原有風貌和格局,包括傳統村落、古建筑等。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利用鄉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資源以及民俗文化、特色民居等資源,充分發揮鄉村休閑度假、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等價值。把鄉土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科技、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創新鄉村文化活動形式,引導鄉村文創發展,釋放鄉村文化的時代功能。開發鄉村文化產品,通過多種方式展現鄉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等。促進傳統工藝與創意生活產業融合發展,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傳統工藝品,打造“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的鄉村文化特色品牌。培育鄉村文化產業項目,發掘鄉村傳統節慶和農事節氣的內涵,開展農耕體驗、民俗文化、傳統技藝、地方特色節慶等活動,提高鄉村文化產業的附加值,促進鄉村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搭建平臺,培育多元文化主體,引導行業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文化產業,利用數字化驅動產業升級,促進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動力保障
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需加強統籌協調,凝聚多方力量,強化體制機制保障,加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注重培育和發掘鄉村文化組織,構建鄉村文化共同體。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功能完備、渠道暢通的基本要求,構建鄉村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優化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改善鄉鎮綜合文化站、鄉村圖書館、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搭建鄉村文化交流平臺,提供鄉村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滿足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補齊文化建設短板,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重視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鞏固鄉村文化發展的根基。持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增加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制定鄉規民約,破除封建陋習,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尊重農民在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提高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群眾參與度,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包括文藝演出、文化講座等,不斷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文化活動凝聚人心、啟迪心靈的重要作用。
(作者:包曉斌,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