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現代建筑更加體現中華美學精神
建筑是人類文明最直接、最可感的表達方式之一,也是城市形象與文化品位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筑是城市最直觀的‘面孔’,要加強建筑設計管理,讓我國城市建筑更加體現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這一重要論述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一脈相承,為推動城市建筑對中華美學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與根本遵循。
中華美學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上積淀形成的審美體系,凝結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其精神內核植根于儒、釋、道等多元思想文化的交融,并在長期的哲學思辨與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系統化的理論體系。中華美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虛實相生”的空間觀、“道法自然”的技藝觀、“和而不同”的和諧觀等思想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建筑風格。讓我國城市建筑更加體現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要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讓現代城市建筑既葆有歷史風貌,又展現時代活力。
推動中華美學精神與現代建筑科技深度融合,筑牢城市建筑的文化根基。推動中華美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實現城市建筑對中華美學傳承與創新的必由之路。具體來說,就是要理解吸收中華美學的精神內核與價值理念,避免對傳統建筑的形式、符號、結構等進行簡單復制與粗糙模仿;同時,立足當代審美追求、社會需求與技術條件,將傳統美學精神轉化為符合現代生活、體現時代特征的建筑語言。在實踐層面,創新設計理念,既在空間意境、結構形態、材料色彩等方面深度融入中華美學精神和元素,又充分運用參數化設計、智能建造等現代科技手段使中華美學元素與建筑現代功能有機融合,實現對歷史文脈的活化傳承。例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其形如“鳳凰展翼”的整體造型不僅生動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象與審美精神,而且通過大跨度鋼結構與綠色節能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形制之美與精神之美的高度統一。
推動地方發展需求與地域文化基因有機契合,彰顯城市建筑的特色魅力。中華美學并非單一模式,而是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地域特色。在現代建筑實踐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讓城市建筑體現地域文化基因,有助于在傳承中華美學的同時充分保留和發揮地方特色優勢。比如,江南的園林、嶺南的騎樓、西北的窯洞等地方特色建筑,無不體現著“因地制宜”的中華智慧。又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以“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為理念,將競賽場館等建筑分散布局,不破山型不破林貌,實現建筑與自然的有機融合,體現中國山水文化內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城市盲目追求標新立異、“高大新奇”的建筑設計,導致城市特色淡化、審美內涵缺失。讓我國城市建筑更加體現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必須深入挖掘地域特有的美學基因,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同質化傾向。新建城市建筑,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需求和文化背景,避免采用單一的現代化風格。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既要在功能布局、材料選擇、意境表達等方面體現地域特色,又要滿足地方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實際需要。
推動本土建筑理念與國際前沿經驗互學互鑒,展現中華美學的開放包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讓我國城市建筑更加體現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需要構建開放包容的交流互鑒機制,加強與世界建筑文明的對話,既向世界展示中華建筑美學的獨特魅力,又吸收借鑒各國城市建筑的有益經驗與前沿技術。在“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的新時代,要堅定文化自信,讓城市建筑凸顯中華美學的價值與特色,避免過分追崇超高層建筑等現代化符號。堅持在理念上尊重傳統、在實踐中勇于創新、在國際上善于表達,推動中華美學的國際傳播,在建筑實踐中展現中國智慧、中國風格、中國氣度。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相關國家和地區涌現出一批融合中華美學與當地文化特色的公共建筑和基礎設施項目。比如,中老鐵路萬象站在設計理念上強調“檀木之城、中老之誼”,既體現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又結合萬象地域環境特征,展現了中老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成果。這些建筑作品既可滿足當地發展需求,又能體現中華美學精神和元素,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也為讓我國城市建筑更加體現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提供了啟迪和借鑒。
(作者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