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堅持“兩個結合”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光輝典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要系統掌握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還要學深悟透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方法,做到融會貫通運用,更好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實踐深入推進而持續發展、不斷豐富、更加完善。
堅持“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發展的方法精髓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進程中,立足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實際和中華法治文明深厚文化基礎,系統總結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經驗、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取得的科學理論成果,是“兩個結合”科學方法在法治建設領域的成功運用。堅持“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邃科學性、鮮明主體性、強大生命力的最大法寶,是貫穿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發展進程的方法精髓。
體現出深邃的科學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飛躍不是體現在詞句的標新立異上,也不是體現在邏輯的自洽自證上,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回答實踐問題、引領實踐發展上。”能否回答法治實踐問題、引領法治實踐發展,是檢驗法治理論科學性、有效性的唯一標準。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兩個結合”,立足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面臨的具體國情、具有的時代特點,汲取中華民族長期積淀的治國理政智慧,堅持從實際出發、強化問題意識、不斷回應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不斷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想與行動相統一中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實現真理、發展真理,深刻揭示了中國之治的法治密碼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具有深邃的科學性。
彰顯出鮮明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绷暯椒ㄖ嗡枷雸猿帧皟蓚€結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發展,其意義不僅在于回應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更在于為發展中國家法治現代化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打破西方法治理論定于一尊的格局。堅持“兩個結合”保證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度關注法治中國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深刻總結全面依法治國的獨特經驗,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提出一系列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方案、主張,充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獨有的思維方式、精神品格、文明特質,因而具有鮮明的主體性。
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真理之樹只有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生根發芽,只有植根于中華法治文明的文化沃土才能根深葉茂。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如果脫離中國法治建設的具體實際、脫離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積淀,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必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既不可能產生持久的生命力、感召力、影響力,也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接受和認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兩個結合”,深入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具體實際,滿足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需求,并與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文化觀念內在相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不僅在法治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而且能觸及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解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迫切需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觀察實踐、解讀實踐、引領實踐。習近平法治思想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方面,全面貫徹了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方法,為堅持“第一個結合”、及時科學解答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實踐課題樹立了典范。
堅持解放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卑疡R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解放思想,破除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束縛,以實踐眼光研究法治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從法治中國建設實際問題和實踐經驗出發,研究和回答了一系列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沒有現成答案的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體現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譬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原創性時代性命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雖僅一字之差,卻深刻反映出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何謂法治”這一本體論問題的認識突破,實現了法治內涵從以國家法律為中心的“法律之治”到既包括國家法律又包括黨內法規的“國法黨規之治”的理論跨越。習近平法治思想創造性地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為形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大法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礎。
堅持實事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破除主觀主義的束縛,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深化對法治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的理解,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堅持從實際出發、與國情相適應,提出了一系列遵循人類法治文明發展客觀規律、尊重法治中國建設客觀實際的科學論斷。譬如,關于法治建設為什么要抓前端、治未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我國有14億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負!”這充分說明,要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和制定指導法治建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彰顯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堅持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破除守舊思想的束縛,敏銳觀察時代變化、積極順應時代潮流。習近平法治思想秉持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識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提出了一系列把握時代脈搏、彰顯時代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的重要論斷。譬如,關于為什么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我國不斷發展壯大,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边@生動表明,習近平法治思想順應歷史大勢、回應時代之問,緊跟社會發展步伐,科學地、全面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自覺。
堅持求真務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積極適應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準確把握規律,緊緊依靠人民,奮發有為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求真務實是共產黨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破除形式主義的束縛,將理論創新落腳到解決實際問題、提出實際辦法上。習近平法治思想直面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疑難問題,樹立了面向實際、務實管用的鮮明工作導向。譬如,關于立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要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并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這充分表明,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法治中國建設堅持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把正確的思想路線貫穿到實踐中、落實在行動上,體現求真務實的實踐導向。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的典范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民本、公道、明德、慎罰、恤刑等治國理念和法律文化,是中國人民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國家觀、社會觀、道德觀、法律觀的重要體現,與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存在高度契合性。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守理論創新的魂和根,成功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為堅持“第二個結合”樹立了典范。
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必須破除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錯誤影響,科學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思想價值,從而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中國古代治國理政實踐和法律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糾正了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對中華法治文明的歪曲丑化。譬如,關于如何評價標識中華法治文明的中華法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薄爸腥A法系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習近平法治思想站在賡續中華法治文明的高度看待和評價中國的法治歷史和法治文化,正是源自堅定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卑疡R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必須對傳統法律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習近平法治思想把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法治觀點、思想精華有機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之中。譬如,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援引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經典論述基礎上,提出“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等重要論斷,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重視法律在治國理政中重要作用的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貫徹到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
堅守理論創新的魂和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必須講新話,但也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譬如,關于為什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近代以后,不少人試圖在中國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終都歸于失敗。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這生動表明,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基,在始終堅守理論創新魂和根的基礎上探索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正確方向、方法和進路。
習近平法治思想成功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卑疡R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關鍵在于使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在中國牢牢扎根,成為人民群眾法治觀念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精華,敏銳捕捉蘊含在法理格言、史話典故中的人民群眾共同價值觀念,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鮮活生動的民族形式。譬如,關于推動憲法發展的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講,‘法與時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憲法作為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边@生動地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的思想精髓,同“法與時移”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又如,關于運用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边@就通過化用中國古代徙木立信的典故,把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與人民群眾重信守諾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從人民群眾樸素的道德感上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以自我革命精神解決黨風方面突出問題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實際行動取信于全黨、取信于全國人民的信心和決心。習近平法治思想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進一步夯實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持續煥發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