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的縱深感把握現在做的事情
“沒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來把握現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們的目標,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在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蘊含著深邃的時間哲學,啟迪我們深思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系。在工作中,增強歷史縱深感也是重要的思維和實踐方法。
歷史的縱深感,是“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的耐心。雄安新區設立之初,有兩年多時間幾乎磚瓦未動,黨員干部往來奔忙、踏勘論證,直到拿出總體規劃等重磅文件,建設才全面啟動。干的是國家大事,謀的是千年大計,親歷者何嘗不愿親眼見證一座城市拔地而起?但廣大黨員干部志存高遠,“精心推進不留歷史遺憾”。這份謀定后動,根植于城市發展的歷史縱深。是以三年、五年的短期成效為標尺,還是置于百年、千年的時間軸上精心謀劃,格局與心態,迥然不同。歷史是現實的坐標,找準定位方能培養耐心。
歷史的縱深感,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定力。“四代勤耕烏金地,全面小康賽金窟。”在浙江麗水金坵村,一張4任村黨組織書記手挽手唱山歌的照片,講述著一段接力奮斗的故事。村路從機耕路到水泥路,再到柏油路;產業從依賴小水電到種起特色茶,再到吃上“文旅飯”……30多年的發展,得益于一個傳承:現任跟前任搭過班子,因而也能接過接力棒,一任接著一任干。人們常把歷史比作奔流不息的長河,說的是其連綿不斷的特質。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定,正是深刻理解歷史特質的現實寫照。
歷史的縱深感,也體現為對發展規律的清醒把握。曾經,有些地方招商引資過度依賴稅收優惠,催生了不少利用政策套利的“候鳥企業”,也讓財政不堪重負。如今,多地清理與稅收掛鉤的產業扶持政策,避免發展陷入惡性競爭。常說的“讓歷史告訴未來”,正是歷史感的一種樸素表達:有過“失去的二百年”的教訓,更能看清“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深意;嘗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苦果,就更懂得自主創新的價值……歷史一再證明,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但要讀好這本書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從中學會歷史思維,培養歷史眼光,增強歷史擔當。“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我們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耐心、定力與清醒,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康莊大道闊步前行,定能把當下的事業書寫在時間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