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科學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
文 | 秦惠民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暨教育學院名譽院長,李慶豐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高等教育評價是開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指揮棒”。科學的高等教育評價必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全面服務于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職能的本體價值,服務于高等教育支撐國家戰略的系統價值,服務于“五個重大關系”的平衡邏輯,回應高等教育復雜多元的發展特征,根據評價對象進行分類評價,面向未來,與時俱進。
立足大學本質,服務全面發展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職能,根本目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代大學在教育屬性的基礎上,功能不斷發展和豐富。除了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基本活動外,推進科技創新、服務區域與社會發展、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成為現代大學極其重要的使命職能。高等教育要通過其各項職能的完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科學的高等教育評價首先要全面服務于大學的基本屬性和職能。在人才培養方面,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在科學研究方面,注重原創性和影響力;在社會服務方面,側重考查實際貢獻;在國際交流方面,關注合作深度和效度。全面服務,強調統籌兼顧,評價不能片面和偏廢,要有利于促進大學各項職能協調發展,從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和國際影響力。
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戰略
在教育體系當中,高等教育具有鮮明的戰略屬性,它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更是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必須把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職能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綜合性戰略評價。
在科技創新評價方面,要建立“全鏈條”評價體系。基礎研究看原創性,應用研究看轉化率,技術開發看實用性。重點考查是否解決了“卡脖子”“卡腦子”“卡嗓子”發展問題、是否服務了國家重大需求、是否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
在人才培養評價方面,要建立“全周期”跟蹤機制。既要看在校表現,更要看畢業后5~10年乃至終身的發展成就;既要考查專業能力,也要評估核心素養;既要關注就業率,更要關注貢獻度。特別要重視在關鍵領域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在社會服務評價方面,要實施“全覆蓋”的服務功能。研究型大學側重考慮國家重大需求響應度,應用型高校側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度,職業院校側重服務行業企業技能的精準度。要建立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評價導向。
正確處理好五對關系
科學的評價體系要統籌好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既服務重大需求,又關注百姓期盼。在評價導向上,既要考查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如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又要關注高校服務民生改善的成效,如畢業生就業質量、繼續教育服務等。要通過建立“頂天立地”的評價體系,推動高校既能為國家重大戰略提供支撐,又能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要平衡好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既重視專業培養,又注重素質教育。在評價內容上,既要設置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科研創新能力等專業素養指標;又要包含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審美素養、勞動實踐等綜合素質指標。特別要重視建立“五育”并舉的評價體系,設置德育成效、體育達標率、美育實踐活動參與度、勞動教育實效等具體指標。
要協同好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既遵循教育規律,又對接社會需求。在評價機制上,一方面要尊重人才培養的周期性規律,避免急功近利的評價導向;另一方面要建立社會需求反饋機制,將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發展跟蹤調查等納入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動態平衡。
要把握好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系,既加強規范性制度建設,又鼓勵打破常規的創新探索。在評價方式上,既要有規范統一的評價標準框架,確保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公平性;又要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留出特色發展空間,通過設立“特色發展”評價維度,對高校的特色辦學、改革創新給予認可。
要處理好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既堅持中國特色,又吸收世界經驗。在評價標準上,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國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評價;另一方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科研評價、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可建立國際可比性指標,如科研評價標準、國際學生規模等,同時保持中國特色指標,如服務國家戰略貢獻度等,形成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
根據評價對象分類推進
科學的高等教育評價要避免“一刀切”,尊重高等教育的多樣性,鼓勵高校走特色與創新發展之路。
科學的評價體系要有利于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推動形成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高校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通過差異化評價標準,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找準定位、突出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
要有利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立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對“雙一流”建設高校,重點評價其在基礎前沿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以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
要有利于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機制,構建多樣化、個性化的評價體系。要建立和完善特殊人才選拔通道、深化彈性學制、推行導師個性化培養方案等措施,為具有特殊天賦的學生提供成長空間。同時,建立以創新能力、發展潛質為核心的評價指標,破除唯分數、唯論文的評價傾向。
要有利于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立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評價標準。明確哲學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意識形態和本土屬性,鼓勵學者立足中國實際的自覺意識,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在評價中突出對中國國情、中國問題、中國實踐、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闡釋和創新,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要有利于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建立以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的評價體系,重點評價其在突破科技難題、研制重大裝備等方面的實際貢獻。對基礎研究領域,給予更長的評價周期,確立應有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不畏艱險、潛心研究、勇攀高峰。
面向未來,與時俱進
高等教育評價必須緊跟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主動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主動融入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過程。
要建立動態調整的評價機制。評價標準應定期修訂,及時反映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求。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要率先建立適應性的評價指標,引導高校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
要強化未來導向的評價維度。在人才培養方面,要著重評估學生的數字素養、創新思維、跨學科能力、全球勝任力等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在科學研究方面,要關注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培育;在社會服務方面,要考查高校應對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全球性挑戰的貢獻。
要創新評價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智能化評價平臺,實現評價數據的實時采集、動態分析和精準反饋,推動形成以數據為支撐、以證據為基礎的科學評價新模式,提高評價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增值性。
要增強評價的國際適應性。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同時,評價標準要具有較強的國際可比性,既要能夠發現和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又要能夠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