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善治需善為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為新時代城市發展擘畫宏偉藍圖。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尤為重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善為”之姿主動作為,厚植為民情懷,樹牢系統思維,延續歷史記憶,穩步實現城市治理新格局。
堅持人民至上,以精細服務提升城市溫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從楊浦濱江“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的華麗蝶變,從全國各地為建筑工人留出的一隅清涼到為環衛工人打造的“暖心餐食”,無不彰顯出高樓林立間的樸素溫情。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上下功夫,兼顧“車水馬龍”與“人間煙火”,在做好老舊小區改造、拆除違規建筑過程中,增添民生設施,加速補齊養老、育兒、休閑、停車服務模塊短板,讓城市生活“安心”又“舒心”。同時,更要激發群眾力量,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激發社會參與的活力,有序拓寬社區民主協商空間,通過“議事長廊”“居民議事會”等多種載體,堅實城市治理根基,通過化解“居民糾紛”“社區衛生”等“小事”,推動精細治理。
堅持系統思維,以要素暢通激活城市潛能。打造現代化城市,就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打破城與鄉、城與城的“次元壁”,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同發展。黨員干部要當好城鄉融合發展的先鋒隊,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找準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契合點,暢通城鄉資源對接,既積極引導城市資本、人才、醫療、教育等有效下鄉,加速城鄉教育、醫療均等化進程,為鄉村發展注入澎湃動能,穩步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又拓展城鄉互補視角,最大限度激活鄉土特色資源稟賦。要當好區域協同發展的主力軍,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從環渤海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生動實踐中尋找思路經驗,推動搭建“基礎設施聯建、生態保護聯動、公共服務聯享”機制,暢通城域要素溝通,真正凝聚起區域發展的合力,形成互惠共贏的新方向。
堅持賡續文脈,以文化傳承守護城市溫情。文脈賡續,是城市內涵式發展不能丟失的一份堅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一個關于福建的故事:“北宋年間,福州知州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多年后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我在福建福州時,就提倡多種樹,少種草,不能讓老百姓挨曬。”正是這樣一份跨越千年的延續傳承,才使得福州依舊保留著“榕城”的美譽,守住了酷暑里的滿城清涼。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堅決守護城市的文化根脈。在科學設計城市空間布局的同時,精雕自然人文景觀,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系統推進歷史文物建筑的修繕、保護和利用,厚實城市的歷史底蘊,讓文化血脈成為城市的“顯性基因”,讓“霓虹閃爍”與“飛檐翹角”相得益彰,讓城市不僅是追逐夢想的競技場,還是凝聚鄉愁的向往地。(作者系中國網時事評論員張祥前)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