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遭遇選舉慘敗,日本政局將往何處去?
7月20日,日本舉行參議院選舉。投票結果顯示,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議席大幅減少,未獲參議院過半數席位。執政聯盟的敗選進一步增加了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執政壓力,并對目前的自公聯合執政框架帶來嚴峻挑戰,日本政局或因此陷入混亂。
首先,參議院敗選使石破茂的執政壓力劇增,或將成為壓垮政權的最后一根稻草。從理論上來說,參議院選舉本身不涉及首相指名選舉,因此執政聯盟雖然沒有達成預期目標,但并非不可以繼續執政。石破茂已明確表示不會辭職,但其目前面臨的局面較為嚴峻,正處于黨內反對勢力和在野黨的內外夾擊之下。
石破茂在黨內根基薄弱,自民黨內的反石破勢力一直在積蓄力量伺機而動。高市早苗、萩生田光一等人近期更是毫不避諱地公開批評石破茂。自民黨在2024年的眾議院以及今年的東京都議會和參議院多項重要選舉中接連落敗。這些反對勢力必將借此掀起一波要求石破茂下臺的聲浪。石破茂去年之所以能在第二輪總裁選舉中逆轉高市早苗,主要得益于其相對務實的形象得到了岸田文雄等黨內“造王者”以及穩健派的支持。如今在選舉接連失敗,支持率長期低迷不振的情況下,石破能否繼續得到他們的支持還是未知數。
而且,石破茂上臺以來一直未擺脫自民黨“黑金丑聞”的影響,同時在應對國內物價高漲等問題上也沒有獲得民眾認可。在對外關系方面,日美關稅談判遲遲沒有取得成果,使其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局面。如今在參議院敗選的情況下,在野黨可能對其發起新一輪攻勢,甚至不排除提出內閣不信任案。如果接下來支持率沒有起色的話,石破茂或最終難逃被迫辭職的命運。
其次,參議院敗選對自公兩黨聯合執政框架帶來嚴峻挑戰。自民黨和公明黨在去年的眾議院選舉中議席未過半數,成為少數執政黨。如今,自公聯盟在參議院也淪為少數派,將進一步加劇執政聯盟以及國會的運營困難。今后無論自民黨內部博弈結果如何,其要想維持執政地位,都需要在野黨的支持。而與在野黨的合作方案主要有兩種:一是繼續采取此前“逐一合作”的形式,在立法、預算等方面吸收在野黨主張;二是改變現有的自公執政框架,聯合某個在野黨建立新的政權架構。
但上述兩種方案都面臨挑戰。前者需要執政黨作出不同程度的讓步以達成共識。這將對執政聯盟構成較大壓力,造成內外政策處處掣肘的局面。執政黨為打開局面可能會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而依據后一種方案所形成的新執政聯盟的穩定性堪憂。自民黨和公明黨合作已久,其聯合執政的框架較為穩固。如果加入新的政黨,則面臨在執政理念、選舉區候選人等方面協調的問題。一旦協調不順,便會導致執政聯盟瓦解——屆時仍將不得不解散眾議院重新舉行大選。如果自民黨支持率仍舊低迷,則很可能實現政權輪替。不過,即便在野黨建立非自公政權,由于各黨的理念差距太大,恐怕也很難長久。
所以,無論是自民黨繼續勉強執政,還是在野黨取代自公執政聯盟,日本政局都可能陷入混亂,甚至可能再次出現首相頻繁更換的情況。
最后,此次參議院選舉或將成為日本政治的分水嶺。除了執政黨失去過半議席外,另一大看點便是帶有右翼民粹主義色彩的參政黨的異軍突起。參政黨以“日本人優先”為核心口號,反對全球化,主張限制外國資本流入和移民數量。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參政黨共獲得14個席位,較改選前增加13席,與國民民主黨一道成為此次選舉的最大贏家。該黨在成立至今的短短5年時間里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選民的政治心態。參政黨的排外主張雖然招致了各界批評,但仍獲得了不少支持,在比例代表中的得票率甚至超過立憲民主黨,幾乎與國民民主黨持平。參政黨若以此次選舉為契機進一步鞏固擴大勢力或將重塑日本政黨格局。如果其將具有排外色彩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將對整個日本的內外政策都帶來深遠影響。
總之,去年的眾議院選舉和今年的參議院選舉都稱得上是對執政黨的“審判”,反映出日本民眾對自民黨“黑金丑聞”以及應對物價高漲等問題的強烈不滿。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日本似乎總會陷入周期性的政治亂局。1993年,自民黨失去執政地位,日本首次建立非自民黨政權。16年后的2009年,民主黨上臺執政,自民黨再次淪為在野黨。2025年距離2009年,恰好又過去了16年,當前的日本政局再次處于亂局的邊緣。這種時間上的巧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自民黨內部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在經過長期執政的積累后會周期性爆發,從而最終失去國民的支持。(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潘萬歷)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