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封關如何影響企業經營與民眾生活?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47年后,2025年的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將如期啟動全島封關運作,以扎實實踐印證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的堅定承諾。面對紛繁蕪雜的國際經濟秩序新變化,以開放回應貿易保護主義、以創新迎接挑戰、對標全球領先自貿港的海南,有望以其穩定性、系統性和要素創新整合的制度設計,在流入、留住和增值等多個環節積極探索,為經濟社會開放合作創造更大的空間。
全島封關運作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封關的特點可歸納為“‘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主要涉及國際市場、海南市場和內地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
無論海南還是內地,都在中國海關的監管區內,傳統都被稱為關(境)內,但內地與海南都可以直接與國際市場發生貨物進出口,商品經過的這條關境就被稱為“一線”。此次封關后,海南自貿港與國際市場的“一線”大幅放開,無論是關稅還是出入境的相關查驗程序,都將進一步優化。按照當前方案,海南的“一線”進口“零關稅”商品稅目將擴大至約6600個,占比從21%大幅提高至74%。針對“零關稅”進口商品將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海南島內有資格享受相關稅收優惠的主體,可以在進口相關產品流通中無需支付進口稅。自貿港內的相關企業可以根據各自優勢,專向拓展區域國別市場和特定產品,再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優勢互補。近年來,中國持續優化進口關稅,為企業鏈接全球優勢資源創造條件。考慮到市場和行業的復雜度,在海南自貿港大幅擴大“零關稅”商品覆蓋范圍,有助于顯著增強企業在海南發展的積極性。
同時,海南本地市場相對有限,企業生產需要考慮其銷售市場,這就涉及海南與內地之間“二線”的關系問題。封關后,在自貿港內對“一線”進口的“零關稅”、低關稅商品進行加工,增值如果超過30%,則可以免關稅銷往內地市場。與之相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設定的區域增值率為40%,企業在海南生產將更容易滿足相關要求。
海關監管主要包括關稅、檢驗檢疫和程序性管理。海南自貿港在大幅降低關稅的同時,也將實施更為寬松的貿易管理,在“一線”對禁止、限制類進口貨物作出更大的開放性安排。海南自貿港還將對“一線”和“二線”口岸進行功能劃分,報關單申報事項大幅優化,以更精準的監管方式保障開放政策平穩落地。這些海關便利化措施將促進更多產業鏈、供應鏈向海南集聚,在堅持海南產業發展方向的同時,推動新技術在制造業提高效率、降低環境影響中更廣泛地使用,為當地創造更強的經濟增長動能,帶動就業的增長。
海南自貿港對開放的探索并非僅局限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以其高速增長和廣泛深入的影響同樣受到關注。海南自貿港作為開放探索的先行者,也為創造更好的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發展條件努力探索,以適應中國由制造業開放向服務業開放的變化趨勢。在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對經貿秩序和環境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新要求。目前,已有85個國家的人員可免簽入境海南。人員的入境可以為海南旅游島的發展創造重要的基礎條件,推動觀光、農業、醫療等各類服務貿易的發展,也有助于為海南的產業發展創造條件。而內地與海南之間的“二線”海關,管理的主要是自海南到內地的部分商品流動,中國公民不論從內地還是海南出發,都不會因為封關而受到限制或增加成本。(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