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美妥協換來的貿易協定只是“短暫喘息”
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宣布美日達成貿易協定:美國將對日關稅從25%降至15%,日本則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且美國將獲得“90%的利潤”,同時日本還需向美國開放汽車、農業等市場。盡管協定細節尚未公布,但從特朗普披露的核心內容來看,這一協議的達成是日本作出較大妥協后的結果。長遠來看,該協定對日本弊大于利。
二戰后的“美主日從”同盟結構使日本對美國形成“慣性依賴”,缺乏對美平等談判的資本。日本習慣性認為,若與美國發生對抗,極有可能面臨安全上被“拋棄”與經濟上遭制裁的雙重打擊。因此“對美協調優先”成為日本各屆政府奉行的原則。即便明知協議存在不平等之處,日本也傾向于選擇“避免最壞情況”。此次日美貿易協定的達成,可謂是這一傳統劇本的再次上演。
當前,日本面臨著特殊的政治與經濟壓力。國內政治層面,在2025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日本首相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遭遇歷史性失利,首次淪為“參眾兩院少數政權”。其政策執行力與談判權威性因此被嚴重削弱,已無力調動更多政治資源與美國抗衡。在石破茂政府看來,既然選舉結果已成定局,便無需再顧及選舉壓力。快速達成貿易協定還能讓石破茂取得“歷史成績”,從而緩解來自黨內保守派和美國的雙重壓力。
經濟方面,2025年一季度,日本經濟已出現環比負增長,汽車出口額同比大幅下降,而且國內還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在此情況下,若不能快速達成協議,或將由此導致關稅升級,屆時日本經濟將遭受更為嚴重的沖擊。因此,日本缺乏承受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的基礎與底氣。
此次日美貿易協定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和民眾的不安情緒。7月23日,受該消息影響,日經指數開盤大漲。市場似乎呈現出一片“劫后重生”的“繁榮”景象。但日本經濟即將面臨較大風險也不容忽視。
首先,日本的重要產業實質上仍會受損。美國最初威脅要對日本汽車加征25%的關稅。雖然后來美國將關稅“讓步”至15%,但這一稅率仍是原稅率2.5%的6倍。日本汽車企業為維持競爭力,將不得不繼續降價,行業利潤率勢必受到壓縮。豐田、本田等企業為規避未來的關稅風險,已計劃在美國投資擴建產能,這將導致日本國內汽車制造業崗位大量流失。而且,日本須向美國開放汽車市場,可能會讓特斯拉等美國電動車企業搶占市場份額,進一步擠壓日本本土汽車產業的生存空間。同時,日本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將使美國農產品更容易進入日本市場,導致日本本土農產品價格下跌。日本農戶將面臨來自美國廉價農產品的激烈競爭,部分農戶可能被迫退出市場,進而影響農業就業。
其次,巨額的投資承諾將導致資本外流,掏空日本的經濟根基。日本承諾向美國提供高達5500億美元的一攬子投資計劃,且美國要求獲得90%的利潤分成。日本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日本對美直接投資總額約為1.2萬億美元,2024年日本對美凈投資額約為11.7萬億日元(約合802億美元),已處于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若按照協定計劃大規模增加對美投資,將會在相當程度上擠壓日本國內的投資水平,造成本土產業升級資金短缺,加劇本土產業空心化。而當前海外資產收益率的下降趨勢也會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日本經濟將面臨多重沖擊。
最后,后患的累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日美貿易協定將對日本現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產生影響,加大經濟整體運行的風險。日本本就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農業從業人口更是日益減少。市場的開放將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使農村家庭收入縮水,加速農村人口外流,進一步擴大城鄉收入差距,許多地方經濟或將陷入“衰退—人口流失—衰退”的惡性循環。日本政府若要緩解農民損失以及安撫產業外流帶來的影響,就需要加大補貼力度,這無疑會進一步惡化財政狀況。另外,資金外流還將誘發日元貶值,加劇通脹壓力。日本央行如果選擇加息,會增加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沖擊目前低迷的經濟增長;若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則無法抑制通脹,且會縱容資本外流,日本經濟同樣難以承受。因此,日本的貨幣政策正面臨兩難境地。
對日本而言,這份日美貿易協定的本質,是以犧牲本國經濟和產業根基為代價,換取的僅是“短暫喘息”。美國通過關稅杠桿和投資要求,實現了產業鏈回流與增加關稅的雙重目標,而日本則可能長期陷入產業空心化和資本外流等系統性風險之中。(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北亞研究所顏澤洋)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