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動計劃”難撐美霸權雄心
特朗普政府7月23日發布“人工智能(AI)行動計劃”(以下簡稱“AI行動計劃”),正文長達23頁,由白宮AI政策主管塞克斯主導,是特朗普政府迄今為止最重要的AI綱領。
AI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監管松綁。拜登政府2023年下令實施《關于安全、可靠和可信開發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要求開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企業進行安全測試,并向政府提交透明報告,內容涵蓋AI系統的潛在風險,如虛假信息、歧視性偏見、隱私問題以及與氣候變化等相關的社會影響。而特朗普政府認為前任政府的行政命令限制創新,于是廢除其中的風險評估框架,轉向“自由創新導向”。
二是強化對華技術封鎖。AI行動計劃明確,將進一步加強對華出口管制。未來,將要求先進的AI芯片具備地理位置驗證功能,同時,美國商務部將聯合情報機構等部門,強化對出口中國芯片的審查。與此同時,美國還將加強對盟國的芯片出口。
三是解決算力能源瓶頸。AI行動計劃強調電力的重要性,指出核能、強化型地熱等都將列入未來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建設的考慮范圍,以應對美國AI發展帶來的長期電力需求。此外,AI行動計劃也對美國AI人才培養進行了部署。
總體而言,AI行動計劃存在三大矛盾:
第一,“開放輸出”與“高墻圍堵”并行矛盾。AI行動計劃強調,要向盟友出口“美國AI全棧”,通過硬件、模型、軟件與標準建立“AI聯盟”,避免盟友轉向競爭對手。與此同時,AI行動計劃又指出,要強化“出口管制”“堵住制造環節漏洞”“促使盟友配合美國的管控政策”,對“不聽話”的國家施加壓力和懲罰。這種一手強化其他國家對美國技術依賴,一手收緊關鍵算力與設備跨境流動的組合,加上特朗普政府的“反復無常”,會進一步讓盟友無所適從,并加深對“美國AI全棧”霸權威脅的恐懼,進而促使盟友提高對美國AI依賴的警覺,侵蝕美國與其盟友的信任基礎,另外,美國對華的芯片管制也將進一步激活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促使中國不斷加快、加強AI領域的全產業鏈自主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最終實現在AI競爭中的并跑和領跑。
第二,“去監管化”與“安全治理”目標沖突。AI行動計劃要求拆除“繁瑣監管”,限制聯邦資金流向“監管沉重”的州,借此釋放市場的AI創新活力,但同時又提出大幅擴張AI與國家安全、評測、生物安全等的監管開銷。例如,修改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建立前沿AI大模型的國家安全評估體系,開展AI事故響應與生物合成監管篩查等。AI行動計劃強調政府放松監管的同時,又要求跨部門執行高強度安全評估與情報共享,這很容易出現尋租空間,形成“監管套利”,最終導致計劃執行扭曲走樣。
第三,“基建擴張”與“能源約束”現實錯位。AI行動計劃提出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芯片工廠和輸電線路,為此要求減少環保審批,放寬法律豁免,延長煤電、燃氣等老電廠的壽命等。但這樣做存在現實挑戰:擴大化石能源消費、削減環保約束等政策,容易引起地方社區和環保團體反對,導致訴訟、聽證,反而拖延時間、增加成本,導致基建擴張的愿景和能源供給的現實脫節,算力項目可能因為電力不夠、爭議多而推進緩慢。以“放松監管換速度”或將適得其反。
綜合來看,AI行動計劃在開放與管制、監管與治理、基建與能源三個方面互相掣肘:“開放”利好被管制邏輯抵消,對內“去監管”削弱安全體系支撐,而“高舉快建”受制于能源與資本現實。這些矛盾若不解決,AI行動計劃的雄心將繼續在“路線拉扯”中消耗,難以實現其所宣稱的“掌握全球AI主導權”目標。(作者系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劉玉書)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