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中美在瑞典舉行新一輪經貿會談之際,一個高級別美國經貿代表團將于本周前往中國。據稱,這次訪問由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組織,波音公司、聯邦快遞的一些高管和該委員會會長譚森都在參訪名單上。這也是自今年4月美方濫施關稅以來,美國商界代表團對中國的最高級別訪問。此前摩根大通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等紛紛訪華,并作出看好中國的表態。近期美國工商界人士的訪華行動從未停歇。
在中美經貿關系仍具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美國商界代表自發前往中國,本身就代表了業界的一種集體選擇。確定隨團訪問的譚森日前接受《南華早報》的一段專訪,讓人們看到在華盛頓濫施關稅之外,美國社會對中美經貿關系的更真實態度。譚森表示,在美國存在許多過時的對華看法,中國的創新對某些企業甚至比市場更重要,中美之間的研發鏈已經高度整合,“如今在很多行業,如果不利用中國的創新,一家公司就無法在全球競爭”,除了對華合作“別無選擇”。他還稱,在關稅摩擦中“中國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務實態度”,“我們要求美國也采取同樣的務實態度”,“關稅對美國造成的痛苦肯定比對中國更大”。
美國工商界傳遞的信息再明確不過:中美經貿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任何試圖割裂兩國經濟聯系的做法都違背經濟規律。對他們而言,中美合作不是“選項”,而是“必需”。他們的選擇既是尋求商業機會的務實之舉,也是對中美經貿關系前景的堅定表態。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消費升級和制度型開放中不斷展現新的價值;中國企業的創新潮給美國企業帶來了難得的升級機遇;中國供應鏈展現出的“抗壓能力”與“修復速度”,則為企業提供了寶貴的運營穩定預期。投資中國、共贏未來,已成為包括美國投資者在內的全球投資者的普遍共識。
中美經貿合作的基礎不是“誰壓誰”的零和博弈,而是經濟結構的深度互補與市場機制下的自然選擇。中美經貿關系的韌性源于雙方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意愿。無論是中國產品的高效供應鏈對美國家庭消費的積極意義,還是美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巨大營收空間,都已被過去幾十年的數據充分證明。當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設儲能超級工廠、全球醫藥巨頭阿斯利康全球戰略研發中心落地北京時,這些跨國巨頭的戰略布局恰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溫度計”,測量著中國制度型開放的市場暖意。
在當前形勢下,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這一點更加凸顯。剛剛閉幕的鏈博會上,美國參展商數量比上屆增長15%,繼續位列境外參展商之首;今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美國工商界人士踴躍出席。就在本月,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一項對130家會員企業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市場仍是美企維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如果沒有中國業務,就無法保持全球競爭力。
全球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無論從最優化配置資源要素、更好適應創新技術持續涌現帶來的發展模式轉變,還是創造穩定的全球發展環境,都需要中美相向而行、協同發展。美國商界代表不斷訪華,既體現了對中美經貿合作前景的信心,也是對華盛頓一些人既想遏制中國、又不愿傷及自身的矛盾心理的某種回應。對美國而言,這應成為一個契機:重新審視其對華經貿政策的底層邏輯,減少基于零和心態的博弈式設定,更多聚焦于如何實現雙贏與多贏。美方應認識到美國人民和企業的實際利益所在,與中方相向而行,這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