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管理辦法》已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新辦法規定,麗江古城維護費的征收標準為每人單次繳費50元,單次繳費有效期為365天,有效期內繳款人經核驗可不限次數進入麗江古城。這一看似簡單的收費調整,引起不少爭議。實際上,這反映了中國古城古鎮在遺產保護、公眾訴求與旅游發展三重維度下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如何通過科學治理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
圍繞古城收費的爭議重心,往往不在于費用本身,而在于共識構建的不足。部分地方雖然通過公示、聽證會等程序推進相關政策落地,但從民眾反饋看,相關溝通交流可能并不充分,導致出臺的政策與公眾的期待存在明顯落差。而且,有些地方過于強調“維護費”的性質,但在游客認知中,這與門票無異。“維護費”與“門票”間存在的認知錯位,無助于建設性共識的達成。
當公眾無法清晰感知費用與保護成效之間的直接關聯,當商戶擔憂客流變化對自身生計的影響,相關政策便可能陷入“初衷合理卻落地受阻”的困境。究其本質,這種困境源自遺產保護中多元主體利益協調機制的缺失:有關部門的說明責任、游客的體驗訴求、居民的生活權益、商戶的經營需求,尚未形成有機銜接的價值共同體。
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看,收費作為彌補保護資金缺口的手段有其一定的現實合理性。古城墻垣的修繕、街巷肌理的維護、文化遺產的活化等,均需持續的資金投入。但在旅游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收費政策又在客觀上影響著游客的現實選擇。這種“保護剛需”與“市場彈性”之間的張力,凸顯了傳統單維度收費模式的局限性,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讓保護成本的分擔更具包容性,讓費用的收取與使用成為凝聚共識的紐帶而非分歧的導火索?
對比國際遺產地案例,或許可以找到新思路。意大利威尼斯通過“入城稅”,讓游客感知費用對擁擠治理的直接作用。日本白川鄉“合掌造”傳統村落以保護捐助金的形式鼓勵游客主動參與。法國阿維尼翁古城將維護成本轉化為可體驗內容,游客支付費用后不僅可以參觀,還能參與修復工作坊。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它們跳出了“門票經濟”的思維定式,轉而讓費用成為連接個體與遺產保護的情感紐帶,讓游客覺得需要花這個錢,也愿意花這個錢。
破解古城收費困境,需從單點收費調整轉向系統治理升級,在透明化、參與式、創新性三個維度發力。
保護費用的“取之于誰、用之于何”需要全程可見可感。應建立動態公開機制,定期公布資金使用明細。從古建筑榫卯結構的修復成本到傳統手工藝人的培育投入,讓每筆支出都與遺產保護的具體成效對應。同時兼顧不同主體的利益平衡,對受政策影響的商戶建立幫扶機制,通過租金減免、流量導流等方式對沖經營風險,避免出現“勸退游客,趕跑商戶”的惡性循環。
需構建常態化的多元協商平臺,將政府、居民、商戶、游客、專家等主體納入決策鏈條。維護費的征收標準、使用方向、調整機制,應通過充分博弈找到最大公約數。更重要的是,古城古鎮保護的真正有效,從來不應僅依靠對游客的收費,關鍵在于如何激發當地力量的參與。當地居民和商戶不應只是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當然,探索新的收益模式同樣重要。與其單純依靠“門票經濟”,不如思考如何創造新價值。可以借鑒一些地方“免費開放,綜合收益”的模式,通過提升古城古鎮內的商業品質和服務水平來獲得收益。例如開發高附加值的文創產品、舉辦特色文化活動、培育精品民宿等,從商業增量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維護。通過提供優質服務來獲取收益,讓遺產保護從“成本分擔”轉向“價值共創”。
在古城古鎮保護的問題上,收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考驗在于:我們能否構建一個兼顧保護力度、市場活力與社會包容度的治理體系,讓每一座古城都能在時代變遷中保持文化肌理的完整,讓每一位訪客都能在街巷漫步中感知歷史的溫度。這才是古城古鎮保護的最終意義。(作者是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