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美國經濟有多‘瘋狂’?”《華爾街日報》8月4日的這篇文章細數了上周美國連續發布的幾個數據。7.3萬,這是美國7月份新增非農就業崗位的數字,遠低于市場預期,也遠低于能夠維持勞動人口自然增長所需的水平。與此同時,美國勞工部還大幅下修了5月和6月的數據,合計減少了25.8萬個崗位。上周的另一份報告顯示,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總需求減弱。對國內私人購買者的最終銷售額在二季度增長1.2%,是2022年底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些數字本身已足夠引發警覺,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似乎并沒有認真看待這些數據傳遞的信號。
過去兩年,美國政界對于“經濟強勁復蘇”的自我敘述從未停歇。拜登政府時期強調基礎設施投資和綠色轉型帶來的就業機會,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則宣稱通過“去全球化”和制造業回流將實現美國經濟的“再工業化”。但最新數據表明,這種政治樂觀主義正在被現實打破。此前主流的“軟著陸”判斷正在讓位于更為謹慎甚至悲觀的評估:美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政策不確定性高、增長動能減弱、就業趨冷的階段。評級機構穆迪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8月3日連發4個帖子警告,過去一周的各項指標均顯示,美國經濟正處于衰退邊緣。
美國政府自身也在收縮。今年以來,聯邦政府已累計裁員超過8.4萬人,僅7月就減少了1.2萬個崗位。表面看,這一趨勢是出于“財政責任”考慮,實質卻是在經濟需求走弱時主動削弱公共部門的需求支撐。“政府效率部”主導的裁員改革,雖在節約財政支出方面有所成效,但對整體就業和社會情緒的影響卻未被充分評估。勞動力參與率停滯不前,實際工資增長趨緩,社會對“經濟降溫”的體感正在加劇。
與此同時,美國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贊迪說得更為直接,他認為,美國當前的經濟困境,歸咎于華盛頓不斷加碼的關稅和嚴格的移民政策,關稅正在不斷侵蝕美國企業的利潤和美國民眾的購買力,限制移民帶來的勞動力減少則意味著美國經濟規模的縮小。確實如此,自特朗普政府重申“美國優先”主張,推行關稅與移民政策以來,企業投資信心顯著下滑,跨國資本也趨于觀望。從供應鏈轉移到消費信心削弱,“政策搖擺”正成為橫亙在美國經濟復蘇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聯儲作為當前美國唯一的宏觀調控機構,雖被寄望于通過降息提振經濟,但其工具箱里并沒有解決美國經濟不確定性的鑰匙。貨幣政策可以影響融資成本,卻無法改變企業對未來政策環境的悲觀預期,也無法抵消政府部門主動收縮帶來的直接失業影響。
越來越多的觀察人士對美國經濟的悲觀看法,歸根結底是對“政治干預經濟規律”后果的深刻認知。當一國政府在國內制造不確定性、在國際上制造“脫鉤”對抗、在財政政策上自縛手腳時,其經濟必然難以保持增長動能。所謂“美國例外論”,在就業數據與消費下滑面前已難自圓其說??梢哉f,美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拐點,這個拐點不是由周期波動引發的技術性調整,而是由戰略性政策選擇所主導的系統性轉向。
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最需要的是認真傾聽經濟數據發出的警示。白宮決策層需要清醒認識到:不是數據在搗亂,而是政策制造了問題。就業增長減緩、消費放緩、企業縮編等,這些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過去一系列政治操作的必然結果。從關稅戰到財政緊縮,這些行為已經對市場信心與增長邏輯造成根本性破壞。如果美國政府繼續將政策工具當作政治斗爭的籌碼,而非服務國民經濟的手段,那么下一輪美國經濟衰退期的到來,不會令人意外。
當前,美國政府需要的不只是技術性調整,更應是戰略層面的重新定位。繼續回避現實,只會讓問題在統計圖表之外愈發難以掩蓋。面對數據傳遞的警示,華盛頓不該再裝作看不見了。(作者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