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光耀永恒的精神火炬 賡續萬代的文明之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80 周年。在這一重要節點,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抗戰精神愈發彰顯出其永恒的價值和光芒。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陰霾未散、單邊主義逆流猖獗的背景下,抗戰精神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奮勇前行的強大動力。
抗戰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沃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擔當意識,在十四年抗戰烽火中,凝聚成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的磅礴力量。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將士英勇無畏、沖鋒陷陣,生動詮釋了《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精神內涵,這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同時,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精神的主要鍛造者,以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的赤子之心,在血與火的淬煉中,讓抗戰精神閃耀出最純粹的光芒。從脫貧攻堅戰場上傳承 “八路軍工作隊” 紅色基因的駐村工作隊,到抗疫斗爭中秉持 “生命至上” 理念延續 “救亡圖存” 大愛的醫護人員,都展現了初心使命的薪火相傳。
抗戰精神在時代發展中不斷演變升華。抗戰精神實現了從 “民族獨立” 到 “天下大同” 的華麗轉身。當年白求恩大夫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的崇高境界,在今日 “一帶一路” 建設者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實踐中得以傳承發揚。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這是將抗戰時期 “統一戰線” 的政治智慧升華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抗戰時期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達 76% 的戰略貢獻,與今日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超 30% 的卓越貢獻,都體現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責任擔當。
在新時代,抗戰精神依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面對當今世界某些國家筑起的 “小院高墻” 技術鐵幕,中國航天人以 “兩彈一星” 精神為指引,讓北斗星光璀璨寰宇,攜嫦娥玉兔遨游月宮,這是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思想的時代回響,與抗戰時期 “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的誓言一脈相承。從亞投行的橫空出世到 RCEP 的落地生根,中國將道義高地轉化為制度優勢,這一偉大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抗戰時期 “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 的政治智慧。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抗戰精神從《黃河大合唱》的怒吼到 “一帶一路” 的協奏,從《論持久戰》的油燈微光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火炬,始終奔騰不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不會一帆風順,需要我們高擎抗戰精神的火炬,凝聚攻堅克難的磅礴偉力,在百年變局中書寫新時代的壯麗史詩,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讓抗戰精神的火焰永遠燃燒,文明之光照耀千秋萬代。
作者:王曉春,中共黨員、博士、譯審、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李海軍,中共黨員、碩士、講師,2025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獲得者,第十六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山東賽區冠軍。
(王曉春 李海軍|編輯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