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到“自立”,產業承接有智慧
區域協調發展是“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捌胶狻?,就要縮小差距;“相對”,則要尊重規律、循序漸進
山城重慶,賽力斯智慧工廠,生產線上機械臂翻飛,電動汽車魚貫下線。賽力斯汽車產銷兩旺,是賽力斯與華為聯手結出的碩果,也是內陸腹地重慶與沿海大省廣東產業協作的一道縮影。
也有人質疑:產業梯度轉移主要是成本倒逼,設計研發等高端環節仍依賴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無非賺個辛苦錢,二者合作獲益并不平衡。面對質疑,我們不妨算筆賬。
看收益,一方人才多、技術強,一方土地廣、資源豐富,二者發揮比較優勢,讓沿海企業降本增效、內陸地區產業發展,實現雙向奔赴。近年來,賽力斯扭虧為盈,去年歸母凈利潤達59.46億元,是納稅大戶;去年汽車產業對重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貢獻率達66.7%,是經濟支柱。沿海智能產業攜手內陸汽車產業,華為、賽力斯與重慶都是贏家。
看產業,從“汽車零件商”“燃油面包車廠”到“造車新勢力”,時下“重慶造”汽車邁上中高端臺階,擁有整車企業19家,規上汽車零部件企業1200余家。東西部協作,不僅助企業練強內功、打響品牌,也助產業延鏈強鏈、向新而行。創新,正是企業長遠發展、產業提升能級的關鍵所在。
合作要算經濟賬,也要算社會賬、民生賬。看兩家企業,華為為長安汽車組織培訓上千人;看東西部協作,有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重慶招攬人才有了金字招牌,來自頂尖高校的更多畢業生將目光投向山城。可以說,聚才育才是產業崛起的必然結果。人才引得進、育得好,將為高質量發展夯基固本;產業辦得優、做得強,又將為拉動就業創造條件。
看產業協作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縱向看,應分清當下與長遠,更多關注能否提升產業能級、集聚創新資源、培育高素質人才、突破路徑依賴。重慶汽車產業從燃油車“寒冬”到新能源崛起、人才從“東南飛”到“棲山城”,是堅持長期主義的結果。橫向看,應統籌一域與全局,不能只算“小賬”。正如重慶在東西部協作中補短板,進而在成渝“雙城記”中發揮輻射作用、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凸顯支點作用,充分利用國家戰略、融入國家大局,內陸省份才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綜合答卷。
區域協調發展是“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平衡”,就要縮小差距;“相對”,則要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內陸地區不應盲目發展并不擅長的高端產業;也不應對沿海地區形成依賴,在價值鏈中“低端鎖定”。如何避免這兩種情況?合肥、西安等搶占新能源賽道,打破汽車行業舊格局;四川以研發制造為基礎,打造低空經濟高地……正如一個人知道自己擅長什么、該舍棄什么,終能創造出彩機會,內陸地區找到優勢、錯位發展,就能實現從“借力”到“自立”。
收益有價,情義無價。幫扶協作背后有互利共贏的市場邏輯,更有不遺余力的責任擔當。在重慶,泰山大道、山東路、海爾路等地名令人難忘,離不開魯渝協作下“渝貨進魯”的消費幫扶、轉移就業的勞務協作及直接撥付的財政援助。東部省份將對口支援當作政治任務,真情實意付出,真金白銀投入,開辟了閩寧協作、滬滇協作等幫扶模式,體現了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也正是在黨中央的統一協調下,產業轉移優化資源配置,轉移支付調節地區差異,擴大精準投資、規劃產業布局等推動協調發展,有效防止重復建設、產業依賴等現象。
長安新能源客車及零部件項目落地濟南長清,重慶兩江大地產業園成立深圳分公司……近來,重慶“反向投資”動作頻頻,彰顯著產業發展達到新高度,為東西部協作拓展新空間。事實證明,“東部企業+西部資源”“沿海研發+內陸制造”不是協作的唯一模式。持續拓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協作,定能更好實現雙方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
(作者為本報重慶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