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環球時報》推出專題策劃《銘記偉大勝利,共筑美好未來》。邀請中外歷史、外交等領域專家學者以及抗戰老兵,全面還原東方戰場對二戰的決定性意義,展示中國人民14年抗戰對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探討抗戰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關聯與現實意義。敬請讀者關注。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啟了歷時14年之久的侵華戰爭,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浴血奮戰,英勇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全世界率先舉起武裝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大旗,開辟了以中國戰場為中心的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為二戰勝利承擔了巨大犧牲,更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偉大貢獻。
中國人民率先舉起武裝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大旗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波及全球的“經濟大危機”,反動的法西斯政權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獲勝,走上了對內加強獨裁、對外擴大侵略、發動戰爭擺脫危機的道路。
與一戰時主要參戰方集中在歐陸腹地不同,二戰罪魁的德日意法西斯分踞歐亞大陸兩端,不是、也不可能像一戰那樣,一次性地全面打響一場世界大戰。因此它們選擇先從較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間國家”下手,先弱后強、依次發動。這一進程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三省為起點,隨后意大利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德意1936年入侵西班牙、希特勒德國1938年入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入侵波蘭等,然后才是北歐、西歐(1940年)、蘇聯(1941年6月)、美國(1941年12月)。經過這一場場遍及亞歐非,分布零散、戰略上又相互關聯的行動,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燃起戰火。其中,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東三省,是這一連串行動的起點,而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入侵,則是世界各國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戰。
面對德日意法西斯的步步緊逼,擁有強大實力的美英法等西方大國卻一次次企圖以犧牲“中間國家”綏靖法西斯,導致法西斯的侵略步伐不斷加快、侵略范圍不斷擴大,二戰戰火也越燒越烈,從亞洲燒向非洲、歐洲,直至全球。
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人民自1931年起展開艱苦卓絕的抗爭,在世界范圍內率先舉起武裝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大旗,具有開辟、支撐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的全局意義、全球意義,也鼓舞、警示了世界,尤其是美英法等西方大國,要阻擋住法西斯的侵略浪潮和野心,唯有以正義戰爭反擊侵略戰爭,舍此絕無他途。
中國堅持最久,殲敵數量最多
1931年,面對日本軍閥的悍然侵略,雖然中國在經濟、科技及軍事裝備上全面落后,但中國軍民不畏強敵,勇敢開展大規模對日反擊作戰。1931年9月19日,中國軍民在長春與日軍激戰,使日軍一天之內傷亡145人。同年11月,中國軍民為阻止日軍進攻齊齊哈爾和哈爾濱,打死打傷日軍千余人。1932年1月,中國軍民又在上海頑強抗擊,迫使日軍三度增兵、“四易主帥”,動用了超過4個師團和大批飛機艦艇,月余時間“死傷累萬”,最終不得不接受停戰,中止侵占上海的企圖。
自中國軍民1931年打響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第一槍,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數億軍民長期堅持抵抗日本侵略不動搖。在東三省,淪陷區軍民組織起數十萬人的抗日聯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作戰14年,消滅日軍20余萬,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在關內,中國軍民為支持和鼓舞東北抗聯,沿長城線與日軍血戰,1933年打響了長城抗戰,1936年打響了綏遠抗戰。1937年7月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后,中國軍民又接踵打響平津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以及臺兒莊戰役、平型關戰役等,撐起了二戰反法西斯侵略的“東方主戰場”。
待到1939年歐戰爆發時,中國軍民已經單獨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達8年之久。隨后,中國軍民與蘇美英等盟國協力作戰,先后發動了百團大戰、長沙保衛戰、昆侖關戰役等大規模戰役,并兩次入緬作戰直接幫助盟軍。在日軍戰線后方,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抗日主力軍和民眾,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男女老少齊上陣,采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等特色戰法打擊日本侵略軍,迫使日本侵略者狼奔豕突、風聲鶴唳。
從1931年到1945年,中國軍民進行大小戰斗近20萬次,重要戰役200多場,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累計殲滅日軍150余萬,占日軍總傷亡的一半以上;戰爭結束時,日本在中國戰區投降人數達128萬,占投降日軍總人數一半以上。中國的傷亡和損失超過任何一個參戰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中國14年抗戰居功至偉
中國軍民一方面獨立承擔起堅持二戰“東方主戰場”的戰爭使命,給日本法西斯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因長期堅持對日作戰、戰績卓著,有力支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戰略全局??梢哉f,對于戰局中國居功至偉。
第一,中國拖住、重創日軍主力,為打敗日本法西斯,爭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后勝利作出了直接貢獻。日本法西斯軍隊表面上是陸海軍二元結構,但日本陸軍在人員、經費方面所占份額皆超過2/3,牽動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決策,“陸主海從”一向是日本軍閥決策機制的主要特點。中國14年抗日戰爭期間,因中國軍民持續重創日本陸軍,迫使其不得不將大部分主力用于中國戰場,并牽制日本海軍也投入對華作戰。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在華投入的兵力平均占其總兵力的2/3左右,高峰期時占比一度達94%。即使在1941年12月初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時,其陸軍51個師團中,仍有35個被拖在中國戰場。
第二,中國軍民對日本陸軍主力的牽制與消耗,讓日軍在北、南、西三個方向進退維谷,對二戰全局產生了深刻的戰略性影響。一是迫使日軍放棄“北進”。日軍原計劃北攻蘇聯,但這一計劃的核心是陸軍主力的集中使用,如1941年“關特演”計劃要求至少25個師團投入對蘇作戰。而中國戰場的持久戰早已使日軍陷入“戰而不能勝”的困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二是推遲并牽制了日軍“南進”。不同于日本陸軍,日本海軍一直主張“南進”對美英作戰、占領東南亞。但日本陸軍被拖在中國戰場、損耗巨大,迫使日軍推遲“南進”時間表,直到1941年12月日本海軍冒險“南進”時,陸軍只能派出11個師團配合作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軍“南進”的戰機、速度和成果。三是迫使日軍進一步“南進”攻澳、“西進”攻印的計劃流產。占領東南亞后,日本海軍為鞏固太平洋海上優勢,企圖占領澳大利亞,但這一計劃需要出動多達50個師團。類似的還有“西進”計劃,1944年日軍在緬甸境內發動英帕爾作戰,企圖配合德國對蘇作戰、攻入印度。在中國軍民的抗擊下,日本只能勉強投入10萬軍隊,結果以慘敗告終。
第三,中國軍民長期堅持抗戰并大量消滅日本侵略軍,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尤其是“中間國家”的反法西斯侵略斗爭。面對侵略,中國與大多數“中間國家”相似,都是以農業國抗擊工業強國。但中國共產黨人及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依靠人民、廣泛開展人民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成為“中間國家”反法西斯斗爭的榜樣。而在抗爭中系統創造的人民戰爭思想和游擊戰理論,不但為被侵略國家以弱敵強提供了理論武器和方法,也大大豐富了世界軍事思想庫。
總之,中國軍民從1931年到1945年的英勇作戰,在全世界率先舉起了武裝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大旗,勇敢承擔并完成了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的歷史使命,也改變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進程。這場勝利不是哪個國家恩賜的,而是中國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奠定了戰后中國的大國地位,也讓中國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者的尊敬。(作者是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