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臺灣地區第二輪“大罷免”投票結束,針對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均未獲通過,賴清德民進黨繼7月26日慘吞25∶0敗績后,再遭島內民意痛擊。這再次說明臺灣民眾對賴清德之流打壓異己、撕裂社會的惡斗鬧劇說“不”,也充分表明,任何“臺獨”分裂和政治操弄都不得人心,必然失敗。
賴清德民進黨推動“大罷免”必然失敗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罷免”嚴重缺乏正當性。被罷免的對象多是在2024年1月選舉中當選的“立委”,剛開始任期,沒有嚴重失職、貪腐等行為。只因屬于國民黨,賴清德民進黨即發起“無差別攻擊”,一意孤行強推罷免,自然讓民眾質疑其黨同伐異、踐踏民主。加之島內輿論普遍認為,此舉并非對民意負責,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斗爭,民眾參與意愿冷淡甚至反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幾年來,島內“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缺技術、缺雞蛋”等經濟民生問題日益嚴重。但賴清德上臺后,非但未將精力集中于解決這些經濟民生問題,反而熱衷于黨派斗爭,通過不斷在黨內排除異己,打壓在野力量,來制造政治對立和緊張局勢。例如,民進黨內部派系斗爭中,賴清德動用司法手段對其他派系要員下手;對外拘押民眾黨主席,對國民黨進行抄家滅門式追殺;在島內制造“綠色恐怖”,以身份認同撕裂社會,甚至在公開講話中發出“清除雜質”這種法西斯性質的言論。這些做法在島內營造了人人自危的氛圍,也直接削弱了“大罷免”的社會動員基礎。
在涉外經濟政策上,賴清德當局的一系列荒唐做法同樣令島內民眾失望。盡管賴清德長期自詡其上臺后“臺美關系史上最好”,但在美國推行高關稅政策、強迫臺積電赴美巨額投資、抽空臺灣半導體核心產能等問題上,賴清德當局妥協退讓,在“舔美”路線上一跪再跪。這種做法不僅削弱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后勁,也損害了民眾切身利益。島內民眾清楚地認識到,當局若不捍衛經濟命脈,不僅當前利益受損,臺灣未來的發展前景也將蒙上陰影。同時,賴清德本身的政治能力與形象問題,也在“大罷免”過程中被進一步放大。在7月底所謂“團結十講”中,他的講話被島內輿論批評為錯漏百出、邏輯混亂,迅速成為輿論笑柄。其不聽勸告、剛愎自用的風格,更加深了外界對其“不配擔任領導人”的印象,“大罷免”自然難逃失敗結局。
更為重要的是,賴清德上臺后大肆鼓吹“新兩國論”,拋出多項挑釁大陸的政治主張,持續煽動“抗中保臺”,種種瘋狂舉動讓兩岸關系不斷惡化,島內安全憂慮不斷加深。島內主流民意非常清楚,“臺獨”意味著戰爭,一旦擦槍走火,首當其沖的將是臺灣社會。賴清德瘋狂推動的這一路線不僅使臺海局勢陷入緊張,也讓島內主張和平發展的民眾感到害怕和恐懼,已實質上構成了對島內民眾的壓迫。而賴當局罔顧民意,執意進行謀“獨”挑釁,促使更多民眾在投票中用行動表達反對。
國際輿論反應也很能說明一些問題。美國輿論對“大罷免”多有批評,一方面是因為該操作與所謂“民主機制”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正尋求與中國大陸談判,不希望賴當局不斷跳腳制造新的麻煩。日本媒體的看法差不多,《產經新聞》稱,這場臺灣史上最大的罷免運動,由民進黨當局提供后援,因此投票結果無可避免地將導致賴清德當局支持度下滑。報道分析認為,投票結果可以看作民進黨“抗中保臺”路線被否定。還有日本學者直言,罷免全敗對賴當局而言是一次嚴重警示,象征民進黨自2016年起所維持的“十年相對優勢”已落幕。
需要警惕的是,“大罷免”大失敗后,賴清德面臨兩條路:與藍白妥協,或者繼續對抗。以其頑固性格與施政風格來看,選擇妥協的可能性不大。賴清德很可能通過發動街頭運動、利用司法機構打擊在野陣營等方式,繼續在島內制造社會對立與政治斗爭,加劇島內撕裂,進一步拖累經濟與社會發展。
“臺獨”是絕路,統一是大勢。賴清德竭力推動的“大罷免”遭遇慘敗,本質上反映了島內主流民意對“臺獨”路線危險性、破壞性的清醒認知。無論是從民生、經濟、安全還是國際格局看,“臺獨”分裂行徑都得不到島內多數民眾的支持,更無法改變祖國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賴清德若繼續逆民意而行,只會加速政治信譽與施政基礎的崩塌。兩岸和平統一才是臺灣光明未來的唯一正確道路,才能讓臺灣民眾真正受益。(作者是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