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訪美,140分鐘談成了什么?
8月25日,韓國總統李在明到訪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談。這是李在明6月就任后首次訪美,也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首次同韓國領導人面對面互動。在東北亞局勢復雜多變、中美戰略競爭持續深化背景下,此次“非常規”的元首外交不僅吸引了半島內外的高度關注,更被視為塑造未來韓美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
李在明的訪美行程從一開始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務實風格。他在訪美前先行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會談,打破多年來韓國總統就任后“先美后日”的外交慣例。這不僅是為穩步推進韓日雙邊關系、協調在對美關系中的立場,更被視為向熟悉特朗普談判風格的石破茂尋求經驗。為準備此次韓美會談,李在明不僅研讀了特朗普的著作《交易的藝術》,研究其談判風格,甚至還了解了特朗普新裝修的白宮辦公室細節和個人興趣愛好;韓國外交團隊更是全力以赴,外長趙顯打破常規提前訪美,韓國總統府三名幕僚長罕見地集體訪美,為會談作最充分的準備。這種精心籌備反映出韓方對此次會談的高度重視,也凸顯了特朗普政府外交風格給韓國帶來的空前壓力。
會談持續約140分鐘,超過原先預定的2小時,可見雙方討論之深入。在經貿領域,雙方確認了韓國對美35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并采購價值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產品。“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的造船合作計劃則成為美韓關稅協議的關鍵。作為回報,美國將韓國出口關稅削減至15%。會談后不久,大韓航空宣布將購買103架波音飛機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航空發動機,總價值約500億美元——這是韓國航空史上最大的交易,也成為此次訪美的重要成果。韓國作為“出口主導型”經濟體,高度依賴美國的市場、技術、資金,簽署這一系列協議實屬無奈,也讓自身經濟命脈與美國進一步深度綁定,意味著其在面對美國政策變動時將更加被動。
在對朝政策上,美韓展現出一定默契。李在明此次提出的“配速員論”,與文在寅執政時期提出的“半島駕駛員論”遙相呼應。“駕駛員”是掌握方向盤的主導人物,而“配速員”更強調退一步,承擔協調與推動氛圍的角色。李在明提議美朝領導人會晤,特朗普回應稱“希望年內會晤金正恩”,并表示“期待與李在明一道在對朝關系上取得更大進展”。然而,這一表態與朝鮮近期強調“戰略遏制力”、試射新型防空導彈的強硬姿態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半島問題的復雜性。
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關系則更為微妙。韓美同盟是韓國的安全基石,韓國必須依靠美國“核保護傘”和駐韓美軍應對地緣安全挑戰。李在明政府在強化韓美安全合作的同時,也試圖保持一定自主性,拒絕美方提出的“提升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及將部分駐韓美軍“大型軍事基地”的土地所有權交給美方的要求,反映出韓國在安全問題上的審慎態度。韓美之間更深層次的分歧體現在戰略定位上。美國希望韓國在中美競爭中明確選邊站隊,而李在明政府則奉行“平衡外交”,在訪美同時派遣特使團訪問中國,轉達“總統高度重視韓中關系”的口信,試圖在大國博弈中保持一定的外交自主性。這種戰略定位的差異,成為影響韓美關系未來走向的關鍵變量。
李在明的訪美之行發生在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調整的關鍵時期。從短期看,李在明的“務實外交”取得一定成效,成功維系了韓美同盟的穩定,避免了與特朗普政府的直接沖突,并為韓國企業爭取了相對有利的經貿條件。但從長遠來看,韓美關系面臨多重挑戰。經濟上,3500億美元投資的落實和利益分配可能引發新的爭議;安全上,駐韓美軍費用分攤、基地問題等分歧仍未解決;戰略上,韓國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的難度不斷加大,李在明甚至表態韓方不能繼續走“安美經中”的路線。
韓美關系的走向不僅影響半島局勢,更將對整個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在美國因素導致國際局勢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背景下,韓國作為一個傳統上嚴重依賴美國的國家試圖在復雜的形勢中尋求新的平衡。
李在明此次訪美,既是對韓美同盟的“壓力測試”,也為未來幾年的雙邊關系定下務實基調。但真正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展望未來,李在明政府將繼續借助韓美同盟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但也會更加注重外交自主性,避免過度卷入大國沖突。【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講師焦健】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