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大規模示威因何而起?
近期,印尼多地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抗議者與警方當街對峙,洗劫了財政部長英卓華及部分國會議員私宅,縱火焚燒了望加錫、梭羅、馬塔蘭、井里汶等地市議會大樓,造成人員死傷和財產損失,嚴重沖擊社會秩序。印尼首都雅加達是本次抗議活動暴風眼,警民關系較為緊張,當地不少企業和學校轉為居家辦公或線上授課。印尼主流政黨及一些社會團體亦紛紛呼吁民眾保持冷靜,但各地的抗議示威活動仍難完全平息。
印尼國會議員利用公權自漲補貼是此次示威活動的直接起因。印尼國會8月底通過決議,將國會議員的住房補貼增至每月5000萬印尼盾(約合2.2萬元人民幣)。國會方面給出的理由是,政府提供給議員的宿舍年久失修,無法繼續使用,故國會以補貼形式解決議員住房問題。這一說法雖具有合理性,但5000萬印尼盾的補貼標準,遠高于雅加達平均租金水平,且數倍于普通勞動者的平均收入。更何況加上其他各項補貼,每名印尼國會議員的月收入將高達1.2億印尼盾(約合5.2萬元人民幣),超過雅加達最低工資標準的20倍。這引發印尼民眾對國會議員的強烈不滿,進而爆發抗議示威活動。
網約摩托車騎手之死真正掀起席卷全印尼示威活動浪潮。抗議示威活動在印尼極為常見,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印尼“Z世代”群體(即“95后”)走上街頭的政治熱情極高。印尼學者調查發現,約60%的印尼大學生會經常參加街頭游行活動。本次國會議員自漲補貼事件曝光后,立即就有大批民眾前往國會示威,但起初影響范圍較為有限,波及面并不大。真正掀起席卷全印尼示威活動浪潮的是,8月28日夜,21歲網約摩托車騎手遭印尼警方鎮暴車碾壓身亡的惡性事件。網約摩托車騎手之死引發印尼社會普遍同情,激起印尼新生代及中低收入群體的強烈憤懣情緒,從而進一步增加平息局勢的難度。
印尼民主化改革遺留的諸多弊端是示威活動的深層原因。1998年蘇哈托政權倒臺后,印尼啟動民主化改革進程,模仿“三權分立”體制,重新設計本國政治制度。經過近三十年發展及多次政黨輪替,印尼政局總體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但民主化改革并不完全適配本國國情,印尼社會的內在矛盾進一步加劇。因此,印尼民眾不斷訴諸游行示威表達自身訴求。
面對洶涌民意,印尼國會取消了議員的住房補貼并可能處罰部分言行失當議員。普拉博沃政府加派軍警強力恢復社會秩序并安撫民眾情緒。這些補救措施有助于社會秩序回穩。但如果民眾深層次訴求無法得到回應,社會結構性矛盾得不到有效紓解,類似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可能會持續困擾印尼政府。(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副所長劉暢)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