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當日本簽署投降書的消息傳遍世界時,人類歷史越過低點,奮力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80年前,包括中國、蘇聯在內的全世界正義力量同仇敵愾、英勇戰斗,并肩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勢力,取得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80年過去,地緣政治沖突的硝煙再次籠罩一些地區,全球經濟遭遇“脫鉤斷鏈”逆流,氣候變化危及一些島國生存發展等等,諸多全球性挑戰使世界再次面臨抉擇:要合作還是要對立,要開放還是要封閉?是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還是放任強權政治為所欲為?是遵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還是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戰后國際秩序正在遭遇嚴峻挑戰
二戰結束前后,國際社會作出的最重要決定就是成立聯合國。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二戰勝利成果的集中體現,奠定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石,打造了一個維護世界和平、開展全球治理的最主要平臺。《聯合國憲章》開宗明義:“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這莊嚴宣示了戰后國際秩序的根本宗旨,是避免后世再遭戰禍的重要遵循,而以聯合國安理會為核心的集體安全機制更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80年后的今天,個別國家大搞本國優先、以所謂自定規則取代戰后國際秩序,使聯合國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實際上,當今世界發生的各種對抗和不公,不是因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過時了,而恰恰是由于這些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抬頭,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人類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對話而非對抗、共贏而非零和。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美國所謂維護“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標準強加于人,用自身在盟友小圈子里打造的“家法幫規”取代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國際法則,真實意圖就是在現有公認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之外另搞一套美式規則,服務自身霸權利益,其結果是導致全球治理面臨碎片化和陣營化的雙重挑戰,這是當前國際秩序穩定面臨的主要威脅。
國際形勢越是變亂交織,越要突出聯合國的重要地位;挑戰越是緊迫,越要維護聯合國的應有權威。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世界需要超越舊范式的東方智慧
歷史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一棒接著一棒向前奔跑,人類進步事業在對時代之問的回答中一程接著一程向前邁進。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當時恰逢國際體系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關鍵時期。這一理念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的傳承和弘揚,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天下大同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對人類發展方向的獨到見解,從根本上回應了世界各國追求發展進步的共同訴求。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核心要義可概括為三個維度:在價值取向上,主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從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各方平等參與、共同協商,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的建立,中國始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在實踐探索中,中國積極構建雙邊和多邊命運共同體,為破解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國方案;在文明交融共鑒上,從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國—中亞峰會等,新時代中國為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美美與共搭建更多新的平臺,充分證明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了廣泛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基礎上,為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提供了中國方案。在安全領域,中國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各方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構建更加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在發展維度,共建“一帶一路”十多年來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將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有力促進了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工業化進程。在文明交流方面,全球文明倡議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有力駁斥了“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論調。
十多年來,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豐碩成果,給世界帶來的是繁榮穩定的巨大紅利,創造的是扎扎實實的民生福祉。
以務實行動為國際秩序注入動能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義、進步的心聲,為國際秩序變革注入強勁動力,在一系列務實行動中彰顯活力:
在安全領域,中國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從“安全合作”向“綜合合作”拓展,建立中國—東盟防務熱線,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針對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阿富汗問題等,中國專門發布立場文件,持之以恒勸和促談,為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上合組織反對針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敵對行為,呼吁世界各國避免對抗。中國與中亞國家持續擴大在聯合國、上合組織、亞信會議、亞歐會議、中國—中亞五國會晤機制等多邊框架內的合作,隨著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成功舉行,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正式成立,共同擘畫中國中亞關系新藍圖。
在經濟領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后,亞太地區形成世界最大自貿區;截至2025年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1萬列,通達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的“鋼鐵駝隊”奔流不息,將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服裝鞋帽和日用百貨運抵歐洲,也將歐洲的化工產品、汽車及零部件、奶粉、化妝品等商品帶到中國;金磚國家擴容至11國,隨著“大金磚合作”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開發銀行也將開啟高質量發展的第二個“金色十年”,繼續成長為國際金融體系中新興力量和全球南方合作的金字招牌,為推動全球南方聯合自強、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這些合作機制構建了開放包容的“朋友圈”,引領全球化從“資本驅動”向“發展導向”轉型。
在生態領域,中國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6個月,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同比下降2.7%。中法兩國共同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在昆明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內涵不斷深化拓展,為不同文明相處提供新范式,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為國際交往提供新觀念,為應對共同挑戰提供新方案。
國際秩序的未來在于“共同”的力量
二戰后的國際秩序之所以能帶來80年的總體和平,是因為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本質上是對這一追求的繼承與升華,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不同文明之間的共處原則。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本質是多邊主義,核心是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多邊規則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機制,通過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維護國際法治權威、提升多邊機制效能,這既是彌補全球治理赤字的應有之義,也是國際社會必須解答的時代課題。
歷史已經證明,唯有同球共濟,凝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才能團結應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和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當前,人類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應該在“命運與共”的普遍共識中攜手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賡續和平發展的薪火。固守霸權舊夢,只會讓世界滑向對抗的深淵;推進命運與共,方能開辟團結合作的新篇章。(作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