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環球時報》與外交學院聯合發布《走向命運與共:從抗戰精神到全球倡議》報告,從踐行四大全球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深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全球秩序的深刻影響,以及二戰歷史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的寶貴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全球戰爭。它開辟了遍及全球東西南北中的幾大戰場:中國戰場,北歐西歐戰場,大西洋戰場,巴爾干、地中海、東非北非戰場,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等。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國局部抗戰開始,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中國全國全民族抗戰,再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經歷了整整14年。
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偉大勝利,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在這14年中,中國人民以堅韌的持久戰,抗擊著日本陸軍的大部分主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援著各個戰場。中國人民以自己艱苦卓絕的抵抗,粉碎了日本要在“3個月內征服中國”的侵略計劃,迫使日本陷入“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使其長期難以與德意結成真正的軍事同盟,從而延緩了戰爭的擴大,制止了日軍的北進,削弱了日軍南進的實力,有效地支援了蘇聯的抗德戰爭,有力地鼓舞和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壯大,直至最終打敗德國和日本法西斯。
同盟國的領導人們對中國抗戰的貢獻予以肯定。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指出,不斷加強的“中國的壯麗的防御戰”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計劃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認為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堅決抗擊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一度輕視中國抗戰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不得不承認:“我必須指出,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會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也肯定“中國人民及其解放軍的斗爭,大大地便利了擊潰日本侵略力量的事業”。不僅如此,中國還為聯合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因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并成為在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以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同盟,是取得二戰勝利的領導力量。它在戰爭期間發表的一系列憲章、宣言、公告,如《大西洋憲章》《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美英蘇中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聯合國憲章》,直到《波茨坦公告》,勾畫出一個通過合作,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合作,以確保戰后的世界應當是一個各國主權領土完整的、和平與安全的世界。與此同時,這些憲章、宣言和公告,在國際政治、全球治理方面確立了和平共處原則,尊重領土主權原則,集體安全原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和平、民主、發展、合作、共贏原則,非殖民化原則,國際關系民主化原則,以及推動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形成了國際社會制約和預防世界大戰、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多維機制與持續訴求,推動著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文明也獲得了新的進步。而反法西斯大同盟的重要成功經驗之一,就在于當人類面臨共同的敵人法西斯的時候,能夠摒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分歧而結成反法西斯大同盟,并肩戰斗,最終戰勝了邪惡的法西斯。(作者是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