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部分國家仍深陷冷戰思維泥潭,大肆推行單邊主義與霸權主義,動輒憑借“實力地位”向別國施壓,甚至肆意踐踏他國主權、公然破壞國際規則。此類恃強凌弱之舉,不僅公然違背《聯合國憲章》宗旨,更在極大程度上侵蝕了全球治理的公平性與有效性。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以主權平等為核心,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續的治理方案。
主權平等是全球治理的基石
主權平等原則是幾百年來國與國規范彼此關系的重要準則,已成為國際關系積累的一系列公認原則。從37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6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國際關系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
《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以及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原則構成了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遵循。
根據國際法,主權平等原則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意味著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享有平等的尊嚴和不可侵犯的主權。這一原則體現在國家間平等權利、互不侵犯、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民族自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善意履行國際義務等多個方面。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深刻踐行了這一原則,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倡議主張國際規則應由各國攜手共創,發展果實亦應共享于天下,確保各國在國際舞臺上權利、機會、規則的平等;尊重各國發展道路與社會制度的選擇,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確保國際事務由各國共同商量著辦。
中方倡導的全球治理理念,進一步深化了主權平等的原則,這一理念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應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體現和反映多數國家而不只是少數幾個國家的訴求和利益,必須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主權平等的核心在于,無論國家大小、強弱、貧富,其主權與尊嚴均應得到無差別的尊重,內政自主,發展道路自選。《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聯合國會員國間之關系,應基于尊重主權平等之原則。”
主權平等仍是21世紀最稀缺公共品
1815年維也納會議,列強用“大國一致”把歐洲切成棋盤;1945年舊金山會議,中小國家用“主權平等”把棋盤重新拼成世界地圖。然而,80年時光流轉,規則文本中的平等理想與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愈發顯得觸目驚心。美國等少數西方大國憑借自身實力,肆意揮舞制裁大棒,以“民主”“人權”為幌子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通過軍事干預、經濟脅迫、技術封鎖等手段,迫使其他國家屈從于其意志。這種霸權主義行為,不僅嚴重侵蝕了國際公平正義的基石,還加劇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失衡態勢。
近年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肆意利用“長臂管轄”,對其他國家強加單邊制裁,嚴重擾亂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秩序。在科技領域,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中國企業實施無理打壓,企圖維系其技術霸主的地位。在地區事務上,北約東擴及美歐對一些地區“顏色革命”的插手,無不彰顯其強權政治面目。這些行為不僅違背國際法,更嚴重削弱了國際社會的互信與合作。在金融層面,美元霸權讓制裁越來越成為“日常工具”。截至2024年12月31日,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IS)維護的出口管制限制性名單實體共3985個。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已提出有15年,但由于重大事項需獲得85%投票權通過,而美國持有超過15%的投票權,等同于擁有一票否決權,成為制度設計上的最大受益者。相比之下,非洲54個國家的總投票權仍不足7%。
近些年,一些西方國家還搞“小圈子”,拿意識形態當“門禁卡”。例如“印太經濟框架”“芯片四方聯盟”“礦產安全伙伴關系”表面看是經濟倡議,實質是排他性“技術團伙”。唯一的門檻在于是否接受“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框架。更值得警惕的是,單邊主義正用“友岸外包”模式破壞全球產業鏈,以“技術護欄”顛覆市場規則。這些“新單邊主義”的共同點是把少數國家的“家法”包裝成“國際規則”,把開放的多邊體系變成封閉的“俱樂部秩序”。
單邊主義的危害不僅體現在對國際規則的破壞上,更導致全球治理體系日益失衡。美國近年來頻繁退出國際組織和協議的行為,如退出《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阻撓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運行,已經嚴重削弱了其在國際社會中的信譽和領導角色,導致國際機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
由此可見,單邊霸凌、霸權主義是全球治理體系的絆腳石。各類“有限主權論”“主權讓渡論”“人權高于主權”“例外論”等論調試圖削弱主權平等原則的正義性與普適性,成為各種干涉與霸凌行徑的借口。這些論調本質上是霸權邏輯的體現,試圖將國際規則工具化,形成“制度性剝削”。
中國方案:全球治理倡議帶來路徑創新
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正是對上述問題和亂象的有力回應。該倡議著重指出,主權平等是國與國規范彼此關系最重要的準則,也是聯合國及所有國際機構、組織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則。國際規則的制定、國際事務的商討以及發展成果的分享,均應秉持各國共同參與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各國在國際體系中享有平等的權利、機會,進而真正實現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愿景。
全球治理倡議核心理念包括堅持主權平等、堅持國際法治、堅持多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力求實效五個方面。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順應了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期待。該倡議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全球治理倡議的要義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中國堅定維護主權平等原則,始終站在國際道義的一邊,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一邊。
倡導主權平等,其核心在于堅決抵制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不容許個別或少數大國肆意操控國際事務。關鍵在于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內政不容干涉,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都有權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面對單邊主義“三板斧”,中國給出的不是口號,而是系統性“工具箱”。
在機制層面,強調平等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例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成立十年來,已批準120個項目,貸款總額約400億美元,對促進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在清潔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開發銀行的成功實踐為全球南方國家開辟了合作共贏的嶄新范式,打破了長期以來由發達國家壟斷國際金融體系的舊有格局。在平等協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原則指導下,新開發銀行充分尊重各成員國的發展訴求與實際國情,切實提升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參與度與決策權,為國際金融秩序的公平化、多元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實踐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提供越來越多公共產品。到2023年倡議提出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此外,對共建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為共建國家擺脫貧困、培育職業能力、改善生活條件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無論是推動上海合作組織(SCO)擴員,還是支持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發展,中國始終致力于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這些實踐表明,真正的平等需要機制創新,而非空洞的口號。真正的全球治理,始于對每個國家主權平等的尊重。主權平等,是抵御單邊霸凌最為堅實的基石。人類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單邊主義不會自動退場,霸權邏輯不會一夜消失。但只要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牢牢握住主權平等這一“定海神針”,把真正多邊主義從宣言變成日常,把共商共建共享從倡議變成習慣,全球治理終將迎來美好的未來。(作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