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更名“戰爭部”,釋放什么信號?
9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恢復美國國防部的歷史舊稱“戰爭部”,將防長赫格塞思等人的職銜改為“戰爭部長”等對應稱謂,并要求以行政、立法推動國防部實現永久更名(設立、廢除及更名美聯邦政府部門的權力屬于國會)。部分國會共和黨議員迅速呼應,已經提出相關更名議案。
特朗普推動國防部“更名”,有多重考慮。
一方面,服務于“重啟黃金時代”的政治宣傳,重塑美軍形象與威懾能力。特朗普在其就職演講中宣稱重啟美國“黃金時代”,在其看來,軍事強大與國家安全同經濟繁榮一樣,都是其中應有之義。上任半年多,特朗普在國防軍事領域采取多項意在“重現榮光”的行動。今年6月,特朗普在生日當天以美國陸軍成立250周年為契機,舉辦34年來首次閱兵,讓美國士兵身著不同歷史時期裝備“亮相”以“致敬歷史”。而“戰爭部”是美國軍事領導機構1789年至1949年的官方名稱,這一時期美國以擴張和戰爭為主線,有較為輝煌的“戰績”。此次決定更名的行政令中,特朗普政府也特別強調戰爭部“贏得了1812年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可激發人們對美軍的敬畏和信心”。
另一方面,推動保守派政治議程,打造更強硬政治形象。特朗普再次上臺以來,明確向拜登時期的DEI(多樣性、公平與包容)政策“開戰”,國防成為重點領域之一。而更名行動有助于其清除前任政府“政治痕跡”,重塑軍隊文化并服務于保守主義議程?!度A盛頓郵報》的編委會近期撰文稱,“國防”等委婉詞匯的內涵易被“官僚主義泛化”,例如拜登時期將應對氣候變化寫入國防戰略報告,增加本不屬于軍方的職責。而在特朗普看來,“戰爭部”聽起來“更有力”“更合適”,更強調軍事機構的“戰爭”屬性,有助于鞏固黨內“反對政治正確”“崇尚實力至上”的基本盤,迎合主張強硬對外政策、強調美國軍事霸權的選民群體,塑造自己“不退讓”“敢進攻”的“強硬領袖”形象。
近期,美國媒體爆料特朗普政府的《國防戰略報告》推出在即,結合此次更名行動,或意味著特朗普政府的國防戰略將發生轉變。
其一,在理念上更遵循“以實力求和平”。白宮就更名發布的情況說明援引華盛頓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講,認為“做好戰爭準備是維護和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并指出“戰爭部”比只強調防御能力的“國防部”更能傳達出戰備的決心與信心。而在這一理念指引下,美軍實戰化導向或進一步增強,或將發動新一輪“軍備競賽”,更強化國防工業基礎建設以及進攻性能力建設,并以更武斷、片面、單邊的實力觀和實際行動破壞當前國際秩序。
其二,在行動上由宣揚“防御優先”向“攻防兼備”甚至“進攻主導”轉變。美國在1947年整合軍種設立國防部,是為維護國家安全、塑造“和平維護者”形象而進行的戰略調整。而更名打破了這一保守印象,許多批評者也認為更名反映特朗普政府在國防戰略上愈發激進,可能將更多資源用于準備戰爭而非維護和平,甚至昭示美國“將更頻繁主動進攻”。這表明美國國防戰略正從側重防御和威懾,轉向更加注重進攻和主動塑造戰場環境,這在美軍主動出擊對伊朗核設施實施打擊行動時就已有所體現。
其三,在適用范圍上,美國的國防力量或越來越頻繁地被特朗普用于“本土事務”與“國內議程”。據美國媒體披露,特朗普政府新版國防戰略報告的早期版本顯示,將“優先考慮本土威脅而非中國威脅”。在1789年至1949年的戰爭部時期,美軍不僅被用于對外,也被用于對內。特朗普上任至今,將“打擊非法移民”“打擊犯罪”等國內事務宣傳為“戰爭”,頻頻向不配合其政策的“藍州”調動國民警衛隊等軍事力量,近期甚至在國際水域以軍事打擊行動殺死委內瑞拉的疑似幫派成員,邁出軍隊殺害非戰斗人員的重要一步。這些都是特朗普調動軍隊力量服務于自身政治議程的體現。而更名后,美國“戰爭部”或許將更加配合特朗普的各種“戰爭”主張,在美國內部制造更多動蕩不安。
因未獲得國會立法授權,“戰爭部”暫時還只是國防部的“次級稱謂”,但已經引發系列影響。最直接的是,更名行動會因標識更換等耗費大量聯邦資金。而無論特朗普如何解釋,更名行動都與其自詡的“反戰總統”形象自相矛盾。此外,“戰爭部”這一名稱與和平發展的世界主旋律背道而馳,只會加劇當前動蕩、緊張的地區局勢,讓本就岌岌可危的美國戰后“國際秩序與世界和平維護者”形象更趨崩塌,使美國在軍事“硬實力”還未增強的同時,軟實力進一步衰退。(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韓亞峰)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