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貝魯總理領導的政府9月8日未能通過國民議會的信任投票,法國政壇再次陷入自去年提前大選延展而來的動蕩。此時,總統馬克龍正在國際舞臺上強勢推動巴以和平方案、組建烏克蘭志愿聯盟,甚至“公開叫板”美國。那么突然后院起火的法國,還能保持自己在外交舞臺上的大國姿態嗎?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清楚貝魯政府“下課”的真正原因及會給法國國內政治帶來哪些變化。“下課”的緣起是貝魯所制定的2026年預算計劃,其中包含削減438億歐元財政支出、減少公共假期等內容,目的是減輕法國當前沉重的債務負擔。貝魯稱,法國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過度負債,當每年還債額超過教育投入甚至國防開支時,國家正變得非常危險。但這一計劃卻招致各方幾乎一致的反對,貝魯索性破釜沉舟,主動要求進行信任投票。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是在“政治自殺”,并將給法國帶來巨大的混亂。由此可見,貝魯倒臺的根子還是在財政問題,國民議會中“三分天下”帶來的政治分裂則是主要推手。事實上,前任巴尼耶政府短期內迅速倒閣也正因為如此。問題是一樣的,跟具體是哪個政府似乎沒多大關系,而是法國現在政治經濟困境的集中具現。
無論誰接替貝魯的位子,至少有幾點可以做預判。首先,馬克龍不會辭職。盡管馬克龍的民意支持率在下降,但按照第五共和國憲法,只要總統不叛國,幾乎不可能被彈劾,除非其主動放棄職位。現在處在第二任后期的馬克龍正忙于留下自己的“政治遺產”,特別是涉及“馬克龍主義”的存續問題,也不可能主動辭職。
其次,重新大選的可能性不大。馬克龍現在可以解散議會提前大選,但或許結果只會比現在更糟糕。按照民調的估計,國民聯盟屆時可能會獲得34%的選票,成為第一大黨,中間派只能拿到15%,新人民運動或有23.5%的支持率,而共和黨和極左翼不屈法蘭西差不多占10%。
再次,法國恐將繼續陷入政治僵局。既然議會暫時不會解散,那各方將就組閣展開博弈。但無論是哪一種組合方式,總理這個位子誰都難坐穩。法國的財政現實和歐盟的紀律約束,都決定了新政府還要繼續撙節守規,而民眾也一定會抗爭,反對黨們則不會放棄機會攻訐馬克龍。這就是法國乃至歐洲的普遍政治現狀。
相比之下,馬克龍在國際舞臺上異常活躍,這也展現出法國當前內弱外強的強烈反差。一是在巴以問題上強硬表態。馬克龍抨擊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宣布將在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反應非常激烈,甚至威脅關閉法駐以總領館并沒收法在以資產。馬克龍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定立場,在致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的信函中強調這一決定“不可逆轉”。二是積極介入烏克蘭危機。馬克龍牽頭組織“志愿聯盟”峰會,并宣布已有26個國家同意在停火后向烏克蘭派遣軍事力量,目的是在烏克蘭戰后秩序安排中確保影響力,同時重塑歐洲安全架構。三是高調捍衛格陵蘭。法國高層代表團近期突訪格陵蘭,宣稱將與丹麥及格陵蘭自治政府“堅定站在一起”,同時可對其資源勘探提供技術支持,目標可以說直指美國。
法國內政危機肯定會對其國際影響力產生外溢效應。一方面涉及資金問題。預算遲遲過不了關,現在貝魯政府又倒臺,法國增加國防開支的總體方向會放緩,馬克龍承諾2027年將國防開支增至640億歐元的計劃可能被迫推遲。那么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對法國而言不太現實,無論是武器、資金還是未來派兵,沒錢什么都做不了。另一方面涉及領導力問題。馬克龍一直希望借助歐洲這個平臺重振大國地位,法國能夠在其中發揮領導作用,進而在全球發揮超出自身實力的影響力。但歐洲國家對法國的領導力本就存在質疑,認為其具有某種法式的“自私主義”。現在法國陷入內政危機,恐會讓歐洲內部的質疑聲升級。
可以肯定的是,馬克龍是不大可能放棄自己這些外交努力的。外交一直是法國總統展現成就的重要領域,擁有決斷性權力,而且法國民眾也非常在乎“大國形象”。比如馬克龍在中東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就獲得了國內63%民眾的支持。所以,內政越遇到難題,法國對外推進舉措的動力反而會越強,無論是財政問題還是信任問題都只是會制約其實現效果。
所以,對法國的情況還是要客觀理性看待。畢竟,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歐盟核心成員國,法國仍在國際舞臺上擁有重要影響力,其外交表態仍然具有相當分量。特別是法國一直是多邊外交的積極倡導者,重視聯合國權威,更是歐洲戰略自主的推動者。盡管現在國內政治再現動蕩,但總體看法國外交戰略取向并不會因此發生根本改變。(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