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主持召開國務會議,再次嚴厲批評首爾明洞一帶的反華集會,直言此類行為早已“脫離言論自由范疇”,屬于“胡鬧”和“蓄意挑釁”,并明確表示“需要嚴肅研究有效對策”。這已是他一個月內第二次在國務會議上作出類似表態(tài),凸顯他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
李在明的發(fā)聲,不僅是對韓國極右翼反華勢力的嚴肅批評,也是韓國社會理性聲音高調回歸的一種表現(xiàn)。他反問:“如果我去別的國家被罵‘丑陋的韓國人’,我肯定不會再去第二次,而且還會勸別人也別去。”這一換位思考切中要害:當外國游客在韓國遭遇侮辱和歧視時,直接受損的并不是外國游客本身,而是韓國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商業(yè)環(huán)境。極右翼團體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行歧視之實,結果只會讓韓國商戶失去顧客,讓韓國經濟自斷財路。
首先,韓國極右翼反華行為正在損害本國經濟和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明洞是首爾最具代表性的商業(yè)中心,中國游客歷來是這里的重要消費群體。韓國觀光公社數據顯示,2024年訪韓的全球游客總數為1637萬人次,其中,僅來自中國的游客就達到460萬人次,占比28.1%,居首位。韓國極右翼團體近期多次在明洞高喊侮辱性口號,甚至與當地商戶發(fā)生摩擦,無異于直接砸碎韓國普通民眾的飯碗。
其次,反華示威也損害了韓國國際形象,沖擊了中韓互信基礎。中國駐韓國大使館早在7月便已向韓國外交部發(fā)出公函,反映大使館周邊反華示威升級,要求韓方采取措施。韓國新政府就職后,兩國元首通電話,中韓關系實現(xiàn)了良好開局,兩國關系本應朝著合作共贏方向發(fā)展。然而,韓國極右翼勢力卻在街頭散播歧視與仇恨,惡化中韓關系的氛圍,給雙方互信制造障礙。這不僅有損韓國作為“民主與包容”國家的形象,更可能引發(fā)中國民眾的反感,導致兩國社會層面的負面情緒對沖。
再次,所謂“言論自由”不能成為反華歧視的擋箭牌。韓國行政安全部長官尹昊重在國務會議上表示,集會示威屬于言論自由范疇,恐難以完全管制。但正如李在明所強調的,歧視與挑釁不屬于正當的言論自由,而是破壞社會秩序、干擾經濟秩序的“胡鬧”。韓國自稱是高度發(fā)達的法治國家,并非沒有工具來維護公共利益。若縱容韓國極右翼以“自由”之名行歧視之實,只會讓這種不良風氣愈演愈烈。
考慮到韓國國內的政治生態(tài),李在明總統(tǒng)的兩次表態(tài)展現(xiàn)了巨大的政治勇氣,我們更期待韓方可以通過后續(xù)的政策將之轉化為實際成果。李在明總統(tǒng)兩次表態(tài)之間再次發(fā)生反華示威游行就說明,韓國政府不能止于“表態(tài)”,更需要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真正保障在韓中國公民和游客的合法權益,包括依法依規(guī)對韓國極右翼行為進行約束,并通過教育、媒體與人文交流引導社會理性,避免輿論被極端聲音綁架。
更重要的是,兩國政府應進一步擴大中韓政治、經貿、文旅和青年合作,讓絕大多數民眾體會到雙邊友好的價值,讓極右勢力失去立足之地。
中方已經展現(xiàn)出推動交流合作的善意與誠意,如單方面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并積極推動把2025—2026年設立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年。這為韓國青年深入了解真實中國、打破輿論壁壘創(chuàng)造了條件。韓國也在不久前宣布對中國團體游客實施臨時性入境免簽政策。因此,韓國極右翼的歧視言行,與中韓間這種交流合作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中方將本著“聽其言,更觀其行”的態(tài)度,期待韓國政府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以實際行動守護中韓關系的合作大局,維護雙方民眾的切實利益。(作者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朝鮮半島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