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激發城市創新活力
上海以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持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廣東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力的重要支撐極,全力打造優質創新創業生態,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浙江杭州通過龍頭企業開放賦能、細分領域“單打冠軍”深度創新、小微主體配套協作,構建出融通創新、共生共榮的產業矩陣……
創新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城市既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也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主陣地。今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近日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因城施策增強城市發展動力。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城市發展動力的適時轉變是一個城市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以往,我國的城市發展主要依靠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但是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這種傳統投入方式的邊際效益正在逐步遞減。加快轉向以特色發展和創新驅動為主體的內生動力模式,無疑是我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創新生態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沃土,決定著創新和轉化應用的效率效能。放眼全國,無論是科技創新的“百舸爭流”,還是產業發展的“滿枝繁花”,都與城市創新生態的持續改善密不可分。以杭州為例,促進“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著力構建市場主導、多元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讓要素支持、制度供給、文化滋養形成良性循環。不只是“六小龍”,更多擁有“獨門絕技”、富有活力的創新主體持續涌現,給世界帶來《黑神話:悟空》、DeepSeek、高性能人形機器人等接二連三的驚喜。
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城市之間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水平、產業特色等各不相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建設創新城市得因城施策。如果都集中在幾條產業賽道上,各地不僅難以施展所長,還會帶來資源浪費。不同城市需要找準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定位,立足自身實際,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從而增強城市內涵式發展的動力活力,避免“千城一面”。
現代化城市體系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還體現在城市群內部專業化分工協作上。超大特大城市可聚焦科技創新、高端服務等功能,通過產業外溢、技術輸出帶動周邊發展;中等城市可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產業布局;小城鎮可聚焦專業分工、做精細分領域,發揮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產業。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民,乃城之本也”。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需要始終圍繞城市中人的全面發展進行謀劃。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當創新創造的內生動力被充分激活,城市的潛在生產力也將被有效釋放。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人心往之,城必興焉”。(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