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4日下午,中美在西班牙馬德里開始舉行會談,雙方將討論美單邊關稅措施、濫用出口管制及TikTok等經貿問題。會談前夕,傳來美國豆農在大豆收獲旺季“錯失數十億美元中國訂單”的消息。過去幾年,美國政府對華發動貿易戰害人害己,有些還狠狠地砸痛了自己的腳,美國豆農的困境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正逢美國大豆收獲季,但美國輿論對于大豆“賣不出去”的討論越來越激烈,許多豆農為“首次在沒有中國采購訂單的情況下準備今年秋季收獲作物”表示擔憂,甚至有美國農民在社交平臺發視頻,為“多收了三五斗”卻賣不到中國感到絕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就開始吸引美國種植戶創新育種、完善生產線和運輸體系,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多年來,美國出口的大豆一半銷往中國,美國豆農從中獲益匪淺。一顆大豆看似微小,卻折射出中美是天然的農業合作伙伴,折射出兩國經貿關系互利共贏的本質。
然而,近年來由于美國率先對華加征不合理高關稅,中國被迫對美國大豆等商品加征對等反制關稅,促使中國企業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采購大豆,通過進口多元化、建立戰略儲備等來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與供應鏈穩定。一些美國媒體近期卻大肆炒作中國將大豆當作對美貿易戰的“武器”,將美國豆農當作“談判籌碼”。它們完全無視美方率先加征不合理關稅這一事實,也忽略了中國采購商本就有理由多元化選擇大豆來源,更關鍵的是,它們沒有理解中國發展對美關系的原則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美國農民不應為華盛頓對華貿易戰埋單。近期,美國大豆庫存積壓、價格暴跌,正是華盛頓政策失誤的鐵證。今年8月,美國大豆協會會長拉格蘭致信總統時,就敦促政府盡快與中國達成協議,以緩解豆農危機。當前關稅疊加出口管制,已對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造成多重沖擊,美國任意揮舞“關稅大棒”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清晰可見;美國自身也因關稅問題遭遇高通脹、高失業的沖擊,經濟“硬著陸”風險增加。
遺憾的是,華盛頓至今未能從本國豆農的困境中吸取足夠教訓,而是繼續走在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的錯誤道路上。9月12日,美商務部宣布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正如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反問:“中美雙方即將在西班牙舉行經貿會談。美方此時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意欲何為?”平等尊重是開啟新一輪談判的必要前提。如果一味在談判前通過單邊制裁、泛化安全、選擇性執法等“極限施壓”方式試圖強迫對方接受某種結果,實則增加了噪音,也消耗了互信,這將增加兩國談判達成共識的成本,對雙方都是損失。
平等合作是中美兩個大國正確的相處之道。建交以來,中美雙向投資由幾乎為零增長到2600億美元,年雙邊貿易額由不足25億美元擴大到2024年的6800多億美元,兩國都從合作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近年來兩國關系的曲折起伏,也不乏反面教訓:以施壓、制裁、孤立、遏制、封鎖處理問題,只會抬高成本、破壞預期;把正常經貿與科技交流政治化,把一切問題都裝入“國家安全”的口袋,既治不好“內病”,也會傷及自身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出于國內政治需要“甩鍋中國”,只會加劇對立,損害企業和民眾的切身利益。
過去幾個月,在中美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指引下,雙方經貿團隊在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舉行三次會談,達成積極共識,證明平等對話是消除對抗、擴大共識的最有效路徑,兩國互利空間遠大于矛盾分歧。中方立場一貫且明確,那就是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與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為中國企業在美持續運營創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國際社會樂見中美磋商取得階段性進展,期待雙方在對話協商的軌道上繼續前行,為維護國際經貿秩序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