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動化碼頭規模世界第一——“大港”有大智慧
在全球貨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人們總能頻繁看到中國港口的身影。一座座大型港口晝夜不息,保障著貨物暢通、海運安全。
“大港”更有大智慧。“十四五”以來,中國加快港口智能化建設。目前,中國自動化碼頭規模世界第一、港口作業時效領跑全球,為外貿“大動脈”暢通、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大港,“大塊頭”也有“高效能”
全球最大的2.4萬箱級集裝箱船和40萬噸礦船可常態化靠泊,全球在航的68艘40萬噸礦船均曾在此停靠……在世界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記者走訪穿山港區、梅山港區、鎮海港區等地,目睹岸線上一字排開的萬噸巨輪、泊位上如林的吊車、堆放如山的各色集裝箱,感受到世界級大港的規模之大、效能之高。
作為天然深水良港,寧波舟山港在數字化浪潮下煥發新的生機。2024年,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達13.77億噸,同比增長4%,連續16年穩坐全球“頭把交椅”;年集裝箱吞吐量達393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1%,穩居世界第三。
中國絕大多數貨物通過海運完成,外貿海運量全球占比超三成。面對不斷增長的往來船舶和貨物,中國港口如何做到得心應手?
不久前舉行的2025海絲港口合作論壇上,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發布《世界一流港口綜合評價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展示了中國港口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
看集裝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有6個是中國港口,前20名中有9個是中國港口,上海港以超5000萬標箱的吞吐量穩居首位;2024年,中國的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兩位數增長。
看港口運營效能——中國港口作業時效領跑全球,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2024年,中國港口平均每小時吞吐3.8萬標箱;中國10個樣本港口集裝箱船舶直靠率均值達89%,在錨地平均等待時間縮短至19小時,服務效率較上年提升1%。去年,深圳港港口運營效能躍居全球第一,青島港船舶在錨地平均等待時間縮短9小時……中國港口客戶服務效率已躋身世界前列。
看港口聯通度——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港口班輪運輸連通度(PLSCI)指數,是衡量全球各大港口聯通度的重要指標。《報告》選取的2024年全球樣本港口PLSCI指數排名中,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位居前三名。
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增加379個、總量達2971個;高等級航道通航里程增加1600公里、總里程達1.76萬公里;沿海港口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超70%,形成了多個世界級港口群。
強港,強在專業、綠色、智慧
要實現物暢其流,“大港”作為“強港”,不只強在吞吐量,還強在專業、綠色、智慧等多個方面。
除了整齊劃一的“簡單模式”——標準集裝箱,世界級強港還要“玩轉”礦石、煤炭、原油、液體化工品和多種散雜貨構成的“困難模式”。這離不開“多面手”既能裝、又能卸的專業能力。
茫茫東海中,鼠浪湖是舟山群島中一座本不起眼的“孤懸”小島。小島卻不可小覷,它是中國強港的一個縮影。去年11月,兩艘來自巴西淡水河谷的40萬噸礦船在鼠浪湖碼頭同時靠泊作業。2個40萬噸鐵礦石卸船泊位,能滿足兩艘滿載40萬噸超大型船舶的進港需要;1個10萬噸級和2個5萬噸級裝船泊位,讓碼頭堆存能力突破600萬噸。去年,該碼頭就完成鐵礦石吞吐7297萬噸。
強港的巨大吞吐量背后,正是高效、專業的作業模式。
在鼠浪湖碼頭,隨著水水中轉直裝作業不斷優化,船舶直到直裝作業占比已超30%,有效減少了貨損貨差,大幅降低中轉作業能耗和設備損耗。目前,全球投入運營的68艘40萬噸礦船均停靠過鼠浪湖碼頭,并創造了40萬噸礦船滿載接卸作業僅耗時33小時的高效紀錄,接卸效率居全球港口前列。此外,鼠浪湖礦石碼頭還配備兩套混配礦系統,具備混配礦、磨礦、篩礦等多種礦石加工能力。
綠色、智慧更賦予了強港以“未來感”。
散貨碼頭實現無人化,比集裝箱碼頭難度更大。去年初,鼠浪湖碼頭啟動裝載機的無人清艙常態化作業,攻克了5G信號在艙體遮擋環境下的數據傳輸穩定性和覆蓋問題;今年3月,實現礦船無人清艙常態化運行,工人徹底告別下艙作業的“臟、累、險”場景;今年6月,堆場無人機自動巡檢系統完成首飛,礦石堆場巡檢進入“無人時代”;如今,智慧化管控系統實現了生產作業設備的常態化超遠距離離島智控,粉塵在線監測和抑塵控制聯動、污水處理和壓艙水在線監測等技術實現了粉塵科學控制和污水零排放……裝備不斷升級,打破地理限制,港口“離島運營”模式有了“鼠浪湖方案”。
“十四五”期間,中國港口把目光投向了綜合實力提升,積極推進綠色港口、智慧港口、樞紐港口建設,港口經濟貢獻、港口聯通度、綠色安全水平、科技引領能力等四項指標不斷提升。其中,上海港、寧波舟山港、青島港、深圳港、廣州港、香港港等港口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
青島港自主研發集裝箱碳足跡核算服務平臺;寧波舟山港通過梅山風光儲一體化項目打造“綠電碼頭”,積極探索新型電力系統在港區應用;上海港完成中國首次國際航行集裝箱船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綠色,是中國港口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上海港集成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自主研發智能營運管控系統和新一代低碳智能港口裝備;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5G龍門吊集群、5G無人集裝箱卡車編隊、港區5G無人駕駛示范區……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建成自動化集裝箱和干散貨碼頭52座,在應用規模、作業效率、技術水平上穩居世界前列。智慧,成為中國港口“大而強”的訣竅。
聰明港,軟件硬件不斷升級
大港、強港還要做“聰明港”,軟件、硬件兩方面都在不斷升級。
在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的上海港,一艘艘滿載著外貿“新三樣”出口產品的巨輪正駛往海外。為這些巨輪提供保障的,是誕生于上海的全國首個航運指數期貨——集運指數(歐線)期貨。
集運指數(歐線)期貨是中國期貨市場近年最具創新性的期貨品種、全球首個依托中國指數開發的航運期貨品種,也是面向國際投資者開放的境內特定品種,于2023年8月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
“看不見”的軟件保障,如何為港口海運護航?
據了解,集運指數(歐線)期貨以上海出口集裝箱結算運價指數(歐洲航線)為標的,反映中國出口歐洲集裝箱市場的價格,為市場提供透明的價格參考,不僅讓市場參與者能夠更及時地把握航運市場的波動,也為實體企業提供了規避運價波動風險的工具。集運指數(歐線)期貨推出不到兩年,日均成交量已超13萬手、日均成交額超114億元、日均持倉量超8萬手,成交量和活躍度遠超境外同類產品。
持續消除貿易壁壘,降低外貿貨物的合規時間和合規成本……來自政策端的利好也在加碼。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自貿區(自貿港)建設,至2024年底已設立并運行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也將于今年12月18日封關運作。各自貿區(自貿港)積極推進航運貿易數字化建設,加快口岸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依托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打通了海關、港口、航運多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
硬件方面,中國港口瞄準了更多“世界級”。在浙江,寧波舟山港正建設千萬箱級集裝箱泊位群、打造世界級大宗散貨泊位群……自去年10月獲批《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2035年)》以來,聚焦2035年新目標,這座“聰明港”明確了擴容“路線圖”。
“聰明港”還將建設“聰明網”。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董事長陶成波介紹,寧波舟山港將從三個層面升級:在“物理層”強化公路、鐵路、水陸無縫銜接,構建覆蓋廣泛、響應靈敏、服務靈活的物流網絡;在“數字層”推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云平臺迭代,實現全球物流信息實時互通;在“生態層”構建現代物流生態體系,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和信息標準“軟聯通”相互賦能。
從渤海灣到南中國海,更多“大而強”的中國港,將屹立在海岸線上。(記者 汪文正)
建設“大而強”的中國港
受訪人: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交通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宿鳳鳴
問:中國港口吞吐量持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時期,中國港口又有哪些新進步?
答:總體看,“十四五”時期,中國港口發展成績亮眼,吞吐量屢創新高,通過能力進一步增強,港口基礎設施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名。同時,港口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大型化、專業化泊位數量增加,智慧綠色轉型有序進行,港口群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多式聯運成績顯著,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問:中國港口服務水平提升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中國港口碼頭大型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2024年,中國港口生產用泊位達到22219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達到2971個、比2020年增長14.62%。
2023年,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相關部委制定實施的《關于加快沿海和內河港口碼頭改建擴建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港口碼頭改擴建更快進行。截至2024年末,全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比上年末增加93個,其中專業化萬噸級及以上泊位增加35個、通用散貨萬噸級及以上泊位增加34個、通用件雜貨萬噸級及以上泊位增加16個,煤炭、原油、集裝箱等主要貨類運輸系統港口布局不斷完善。
中國港口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加快推進。近年來,中國港口行業智慧化發展進入“快車道”,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逐漸應用于港口遠程控制、無人集卡調度、堆場動態優化、靠泊計劃優化等,支持港口作業效率提升。目前,中國自動化集裝箱和干散貨碼頭已建和在建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一批近零碳港口加速創建。
中國港口資源整合優化持續深入,多式聯運加快發展。目前,10個沿海省份、7個長江沿線省份,都組建了省級層面的港口集團,初步實現了港口運營一體化。中國還形成了跨越省級行政區域并上升至國家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戰略的世界級港口群,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在多式聯運方面,2024年,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約15%;鐵水聯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單制”“一箱制”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問:展望“十五五”,如何推進中國港口繼續做大做強?
答:下一階段,中國港口發展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需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發揮關鍵作用,實現功能更多、輻射范圍更廣、供應鏈服務更多樣,以滿足復雜的生產、貿易和物流需求。
一是加強資源整合,發揮集群效應。內河港口與聯動海港應加強戰略協作,從水系角度出發,從上、中、下游全局謀劃,聯動內外貿航線,進一步提升物流中轉效率。
二是建設水陸交互樞紐,優化物流網絡。應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鏈接水陸運輸系統,發展倉儲等配套物流設施,持續拓展雙向服務輻射能力;將港口建設成物流樞紐中心,依托港口拓展供應鏈掌控能力,聯通各類關聯主體。
三是積極發展樞紐經濟,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要將現代化港口打造成重要的產業集聚基地和綜合服務平臺,積極布局相關產業,提供貿易、金融、保險、生產等服務,提升港口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聚合岸線、港口、產業、城鎮優勢要素和資源,推動港城共興。
四是要主動適應國際貿易流向轉變、產業鏈供應鏈變化的趨勢,加強國內港口與海外港口聯動,同時支持以中國港口為中心的航線網絡建設,進一步打通陸海通道。
(記者 汪文正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