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兩國接連發布人工智能(AI)政策文件。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以13條具體舉措勾勒出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的系統設計和前瞻思考。美國白宮7月發布名為《贏得AI競賽:美國AI行動計劃》的政策文件,從聯邦采購、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出口三個核心層面,力求重塑并強化美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關于AI的全球討論中,中美AI技術發展與政策常被拿來比較。美國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及:中國主要的領先模型都是開源的,而美國的領先模型都是閉源的,不開放權重。美國《外交》雜志日前發表學者文章評估中國的AI戰略,認為中國通過開源模型擴展自身軟實力,建議美國調整政策,推動開源模型發展。本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上,中美分別向亞洲國家闡述各自AI戰略。美國希望推廣其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芯片和軟件,而中國則致力于推廣人工智能產品和開源模型??梢姡忻蓝枷MA得更多的市場和國際支持,但兩國AI政策的重心并不一致。
宏觀來看,美國的AI戰略重在競爭,即確保自身的“絕對領先”。白宮發布的政策文件中明確將中國標記為這場“世紀競賽”的“首要戰略競爭對手”,并通過一系列政策來限制中國發展,包括在國際舞臺上構建技術聯盟,防止技術外流等。雖然在其政策文件中也包含具有迷惑性的“開放政策”,但實際上仍以技術保護和封鎖圍堵為主。具體舉措包括“在聯合國、OECD、G7等國際組織中反對中國主導AI治理標準”“阻擊中國在國際治理中的話語權,利用地理定位技術追蹤芯片流向”“鼓勵盟友對中國實施相同出口限制”等,同時“下注”通用人工智能等尖端創新。
中國發布的行動計劃則鮮明體現出共贏、公平、普惠導向。中方倡導AI發展和治理的全球合作,塑造有別于技術霸權主義的治理范式。在計劃確立的“向善為民、尊重主權、發展導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開放合作”的六項基本原則中,“發展導向”居于中心地位,提出“助力全球南方真正接觸和應用人工智能,推動人工智能包容普惠發展”,體現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發展權的倡導與堅持,推動AI全球治理從美英主導的“技術中心論”轉向“發展中心論”。
大模型發展路徑的一個核心分歧是開源與閉源之爭。這不僅是技術策略問題,也反映出中美在人工智能發展理念上的差異。美國傾向于閉源壟斷,由私營企業主導,其主流大模型多采取封閉路線。例如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的核心技術和訓練數據不對外開放,這種策略有利于保持技術領先和控制模型風險,但同時也限制了研究透明度和社區創新。相比之下,中國的華為、百度、阿里、智源等企業都選擇多元化的開源路線。8月5日,華為宣布昇騰硬件使能CANN全面開源開放。
當前,中國正加速構建“自主可控、開放合作”的產業體系,一方面通過新型舉國體制集中資源進行技術攻關;另一方面深化開放共享的科技合作,拓展技術發展的國際空間。在全球治理上,中國一直倡導在聯合國框架內對人工智能進行治理。此次的行動計劃提出依托國際電信聯盟、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等國際標準組織推進標準制定,避免另起爐灶的制度競爭,體現出中國在現有國際制度框架內推進治理的開放、包容的積極態度。同時,中國的AI政策重點圍繞AI技術在社會層面的普及與應用,以場景和市場優勢走出一條“應用反哺技術”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美國通過構建“小院高墻”的“友岸外包”體系,拉盟友組建排除中國的技術和供應鏈網絡,以贏得與中國的技術競爭。具體舉措包括推出“芯片四方聯盟”,限制光刻機對華出口等。其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延續了“小院高墻”政策,一方面強化協作,向核心盟友開放AI硬件、模型和軟件,通過技術共享來進行戰略綁定;另一方面在技術管制層面進行升級,包括運用芯片位置驗證技術進行出口管制等。這些舉措與開源社區的全球化、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精神存在根本性沖突,亦不利于AI開源生態系統的構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還試圖在國際層面加強聯合,倡導所謂“反映美國價值觀、抵制專制影響”的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方法。
AI全球治理需要以人類福祉為中心,真正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和需求的AI戰略必然是普惠公平、開放包容的。AI的發展目標,絕非追求脫離人類掌控的超級能力,而應始終聚焦于應對挑戰、促進發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唯有各國攜手努力,共同防范風險,才能使人工智能真正普惠大眾、造福人類。(作者是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