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三角到長江經濟帶——超級“創共體”來了
◎本報記者 張 曄 雍 黎
從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緊密協同,到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攜手奮進;從創新共同體的初步探索,到超級“創共體”的全面崛起……科技創新始終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引擎”。
近日,長三角三省一市頒布《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并于9月1日施行。這是全國首次以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為主題開展的區域立法,標志著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進入法治化新階段。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的聯動也在加速。
6月,在南京舉行的“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圓桌會議”上,11省市科技部門簽署了《長三角—長江經濟帶聯動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協同推進跨區域科技產業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創新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等,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動力。
2023年,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
如今,面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機遇,長江經濟帶通過頂層設計和機制建設,合力追“新”逐“質”,提升發展“成色”。
創新合力越攥越緊
位于安徽滁州的中新蘇滁高新區,一片充滿活力的創新雨林正蓬勃生長。來自浙江湖州的華睿生物技術(滁州)有限公司,3年前在這里種下生物技術“種子”,如今已成為國內最大的β-丙氨酸生產基地,并斬獲2024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優秀獎。
公司總經理劉紅勇感慨:“有參與合作共建的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加持,這是個能干成事的地方!”
一個成功案例勝過一打文件。現在,該園區60%外資項目、70%投資額、80%項目均源自長三角地區。跳出“一畝三分地”思維,中新蘇滁高新區為建設省際產業合作園提供了示范樣板。
滬淮科創協同中心、湖州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南通如皋高新區滬蘇科創產業園……協同創新的種子,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土壤中持續生長。
長江經濟帶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但切開來看,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并存。
近期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指數報告(2023—2024)》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性均衡發展水平持續優化。
系統思維統籌各項區域政策、各領域建設,不斷拓展戰略實施效能。從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發展格局,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扎實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一系列生動實踐,昭示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高質量發展格局逐漸形成。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1飛秒,也就是一千萬億分之一秒。在這極短的時間內,科學家利用激光脈沖開展醫學成像、外科治療,甚至進行增材制造。
在安徽華創鴻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一種新型高性能超快激光器已進入小批量生產。其中的關鍵核心器件——高功率光纖光柵,從國外進口悄然更替為自主可控。
這項改變國內飛秒激光器市場格局的自主創新產品,來自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撥投結合”項目。
“我們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飛秒光柵,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光譜調節參數達到4階,處于國際領先水平;6000W光柵通過客戶測試,是國內最高功率的傾斜光柵。”江蘇奧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軍說。
滬蘇浙皖共同建設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021年成立后,吸引大量創新資源集聚,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
截至目前,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人員超18000人,衍生孵化企業1700余家,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萬家,累計布局建設超過100家研發載體;通過“撥投結合”模式實施前瞻性、引領性重大技術項目140余項,與200余家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與近600家龍頭企業建立企業聯合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的謀劃是對區域發展未來坐標的一種瞄準和聚焦。“長江經濟帶應進一步構建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在新動能培育上下更大功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理事長陳雯說,要鼓勵長三角區域在中上游地區利用當地市場和要素資源優勢,按照市場化規律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
從“共飲一江水”到“下好一盤棋”,“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圓桌會議”在南京舉行后,長江經濟帶省市開始分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協同創新。
重慶市科技局副局長王偉表示,希望通過機制建設,把長三角的科創資源在西部擴散放大,“比如可以聯動共建重大科創平臺,特別是長三角創新聯合體,讓長江沿線的相關高校、企業融入其中”。
2024年,江蘇聯合長江經濟帶沿線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面向未來,江蘇省副省長趙巖表達了他的期望:一是聚焦關鍵突破,共筑創新發展高地,重點是跨區域組建創新聯合體,集中力量攻克關鍵“卡脖子”技術;二是鍛造創新引擎,共創全球領先平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三是深化區域協同,共建開放創新生態,推動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整合。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在馬爾代夫,一條長318公里的“海底長龍”穿島而過,將六大島嶼連成一張光網,幫助當地通信網絡實現從2G向4G的躍升。
這就是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亨通光電”)鋪設的世界上最長單根無接頭海底高速光纜。
海底光纜技術難度大、應用環境復雜、可靠性要求高。一家民營企業如何對陣國際巨頭?“創新共贏!”亨通光電負責人脫口而出。
在今年的第二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建設試點名單中,亨通光電牽頭的“長三角海洋信息傳輸技術創新聯合體”榜上有名。根據協議,亨通光電與長三角相關高校、企業共同出資,合作研發,共享知識產權與市場收益。
長三角匯聚了許多“壓箱底”的戰略科技力量。如何疏堵點、破卡點,把“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改革創新化為區域活力?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一子落帶動滿盤活。目前,三省一市共同推進建設兩批24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跨區域協同創新氛圍日益濃厚。
長江經濟帶協同創新的底層邏輯是“高質量”與“共成長”,在先行一步的長三角一體化中已有清晰路徑可循。在科技部的指導與支持下,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協同合作不斷提速,成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制定實施《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合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2022年以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共組織實施項目43項,三省一市財政投入1.8億元,聯動社會投入共計11.5億元。2024年,聯合攻關共征集企業技術需求134項,發布重點揭榜任務41項,并首次將未來產業納入支持領域。
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認為,長江經濟帶擁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校院所、一半左右的兩院院士和科技人員,五大國家級科創中心有3個落子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不僅是世界級的黃金水道,也有望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創新帶。
一流企業的背后是一流生態,一流生態造就一流企業。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營商環境、更優創新生態,讓人才創業事半功倍,已成為長三角各地“暗中較勁”的新賽道。
今年初,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南京大學副校長周志華認為這并非偶然,離不開長三角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和對新賽道布局深耕。
創新生態的“軟實力”就是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這樣的共識正沿江逆流而上。
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孵化成果“合成氣制航空煤油項目”落戶四川瀘州,邁出大規模產業化第一步。這不僅使東部的技術讓西部的生物資源變廢為寶,而且保障我國綠色航空燃料自給自足。
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覃霽告訴記者,入渝5年來,研究院實現了與重慶共發展,累計引進人才811人,發布了重慶市首款語言大模型兆言、全球首款人工智能(AI)全參數成藥性預測平臺、“微著·NanoTitan”一體機等一批重大成果。
區域協同不僅要體現在產業鏈上,更要落實在創新鏈上。張華建議,通過因地制宜開展產業布局,引導長江經濟帶區域間的要素良性流動,打破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的壁壘;通過聯盟共建、平臺共用、人才共聘、成果共享、生態共治,以創新一體化實現長江經濟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同。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創新高地,超級“創共體”的建設進一步整合了區域創新資源,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有助于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